陰歷的第十七天,月亮呈現出的是凸月形態。這種月相的特點是月球的大部分表面反射陽光,顯得明亮,被稱為凸月。在滿月之前,也就是農歷每月的十二、十三日,我們稱其為“漸盈凸月”或“上凸月”,此時明亮的部分朝向西方,通常在日落之前升起,次日日出之前落下。到了滿月后的十七、十八日,即“漸虧凸月”或“下凸月”,明亮部分轉向東方,日落后升起,日出后落下。凸月主要在夜晚可見,明亮部分越大,它在夜空中停留的時間也就越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與太陽相對,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我們看到的是完整的月面,稱為“望月”或“滿月”。此時,滿月在黃昏時從東方升起,黎明時向西方落下。滿月之后,隨著月球與太陽位置的接近,月相逐漸變化,從豐滿的滿月逐漸變為“消瘦”的下弦月,直至最后變成細小的娥眉月,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殘月”。在下半月,中國習慣將娥眉月稱為“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