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性研究與實證性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兩種重要方法論。規范性研究,顧名思義,是從理論出發,基于預先設定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通過邏輯推導和數學演繹,探討“應該怎樣”或“如何才是合理的”問題。它關注的是理想的狀況和理想的解決方案,通常不直接涉及具體數據或現象,而是提供一種理想化的指導原則。
相比之下,實證性研究則側重于數據和事實。它從實際的觀察、調查或實驗中收集信息,通過分析樣本數據,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對現象做出“是什么”的描述。實證性研究強調基于實證證據得出結論,其出發點是具體的事實,旨在通過歸納和總結,提煉出普遍適用的規律和見解。
實證性研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經驗哲學和自然科學研究,如培根和牛頓等人的工作。他們倡導將自然科學的實證精神運用到社會科學領域,推動了研究方法的精細化和精確化。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的出版,更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重要里程碑,它在西方哲學史上留下了深遠影響。
總結來說,規范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在研究目的、方法和結論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規范性研究關注理論和理想,而實證性研究則側重于事實和證據。理解這兩種研究類型的區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分析和解釋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