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的破裂主要歸咎于人類對氯氟烴類化學物質(CFCs)的過度使用。自二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CFCs因其在氣溶膠、制冷劑、發泡劑和化工溶劑中的廣泛應用而被大量消耗。
哈龍類物質,如滅火器中的成分,以及氮氧化物同樣對臭氧層構成威脅。這些物質在大氣中的存在和排放,加劇了臭氧層的損耗過程。
為保護臭氧層,國際社會采取了嚴格的措施。發展中國家被要求在2005年前將CFC排放量凍結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發達國家則早在1996年就基本停止使用這類物質。各國正在積極尋找替代品,如混合制冷劑和單一制冷劑,其中HFC如R134a和R407c,因其ODP值為0,被視為理想選擇。
HCFC如R22,盡管ODP值稍高,但ODP值僅為0.05,也是替代方案之一。天然制冷劑如氨、CO2和碳氫類物質,如R600,因其環保特性,也受到關注。這些努力旨在確保未來的環境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