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偏角,簡單來說,是指地球磁場強度矢量在地面上的水平投影與正北方向之間的夾角。這個角的存在揭示了地球磁場并非嚴格指向地球南北極,而是有所偏離。當磁場指向偏離正北方向,如果向東則稱東偏,向西則稱西偏。
磁偏角的測定標準是,如果磁針靜止時,其北極N指向的北方與地球真北之間存在一個角度。值得注意的是,磁針通常會指向磁北,而磁北與真北之間存在一個偏移,即磁偏角。在中國,這個偏移通常是以負值表示,即磁北比真北偏左時,磁偏角為負。
歷史記錄上,磁偏角的發現可以追溯到1702年,英國的E.哈雷發布了大西洋磁偏角等值線圖。我國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觀察并記錄了磁針微偏東的現象,比歐洲的記錄早了400年。羅伯特·諾曼在1581年的《新奇的吸引力》中首次提出了磁偏角的概念。
然而,磁偏角并非固定不變,它會因地理位置和地球磁場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不僅如此,許多海洋生物能感知到這種磁偏角變化,以此來導航。所以,理解磁偏角對于理解地球磁場和生物導航機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