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澀是一種獨特的建筑裝飾和結構技術,主要運用磚、石、木等材料,通過層層向外或向內壘砌,創造出挑出或收進的視覺效果。這種設計在古代中國建筑中尤其常見,特別是在磚塔、石塔和磚墓室等類型的建筑中,它被廣泛應用在疊澀拱、檐部、塔內藻井、須彌座臺基以及墀頭墻的拔檐等關鍵位置。
疊澀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的墓頂裝飾。唐、宋、遼、金時期,疊澀在墓葬中繼續沿用,而在地面建筑方面,它最早被北魏時期的磚石塔檐口采用,并一直沿用至金代。五代時期,疊澀技術進一步發展,磚塔的門窗洞口開始采用疊澀尖拱形設計。到了明代,疊澀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不僅出現在無梁殿的穹隆頂和室內天花,也用于室內外的承托裝修部分。
在建筑設計中,疊澀尤其在密檐式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塔型以密集的磚石檐部為特點,源于樓閣式塔并有所創新。不僅限于磚塔,疊澀在傳統和現代建筑中都有所體現,如通過疊澀拱擴展空間,這種拱由磚石層層堆疊并內收形成,其技術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瑪雅和古希臘等古代文明。
疊澀拱的獨特之處在于,通過調整力的傳導方向,使其呈現出類似真拱的效果,例如在每層之間增加拉力,這樣可以避免預制支撐系統的需要,體現出疊澀拱在結構上的優勢。深入了解疊澀,我們能更好地欣賞和欣賞古代匠人的智慧與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