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紀勝》有哪些版本?
《輿地紀勝》有哪些版本?
《輿地紀勝》在宋代已有刻本流傳至今。明代時,有人將書中《碑記》部分編輯為《輿地碑記》四卷并刻印,但全書的其他七卷已經缺失。到了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刻時,全書的缺失卷數已達到三十一卷,且剩余的十七卷也有缺失頁面。劉文淇(1789-1854年)及其子劉毓崧,在清人張鑒、吳蘭修的校記和按語,以及車持謙、許瀚的《輿地碑銀輪記》校記的基礎上,參考了史書和文集等資料,于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了《輿地紀勝校勘記》五十二卷的撰寫。岑建功(?-1848年)在次年完成了《輿地紀勝補缺》十卷,主要根據各種書籍所引用的《輿地紀勝》原文輯錄而成。這兩部作品對方志、圖經等大量史料的整理,對方研究宋史特別是宋代地理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輿地紀勝》引用的大部分方志、圖經早已散失,所引用的《高宗圣政》、《孝宗圣政》、《
導讀《輿地紀勝》在宋代已有刻本流傳至今。明代時,有人將書中《碑記》部分編輯為《輿地碑記》四卷并刻印,但全書的其他七卷已經缺失。到了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刻時,全書的缺失卷數已達到三十一卷,且剩余的十七卷也有缺失頁面。劉文淇(1789-1854年)及其子劉毓崧,在清人張鑒、吳蘭修的校記和按語,以及車持謙、許瀚的《輿地碑銀輪記》校記的基礎上,參考了史書和文集等資料,于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了《輿地紀勝校勘記》五十二卷的撰寫。岑建功(?-1848年)在次年完成了《輿地紀勝補缺》十卷,主要根據各種書籍所引用的《輿地紀勝》原文輯錄而成。這兩部作品對方志、圖經等大量史料的整理,對方研究宋史特別是宋代地理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輿地紀勝》引用的大部分方志、圖經早已散失,所引用的《高宗圣政》、《孝宗圣政》、《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5482852.jpg)
《輿地紀勝》在宋代已有刻本流傳至今。明代時,有人將書中《碑記》部分編輯為《輿地碑記》四卷并刻印,但全書的其他七卷已經缺失。到了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刻時,全書的缺失卷數已達到三十一卷,且剩余的十七卷也有缺失頁面。劉文淇(1789-1854年)及其子劉毓崧,在清人張鑒、吳蘭修的校記和按語,以及車持謙、許瀚的《輿地碑銀輪記》校記的基礎上,參考了史書和文集等資料,于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了《輿地紀勝校勘記》五十二卷的撰寫。岑建功(?-1848年)在次年完成了《輿地紀勝補缺》十卷,主要根據各種書籍所引用的《輿地紀勝》原文輯錄而成。這兩部作品對方志、圖經等大量史料的整理,對方研究宋史特別是宋代地理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輿地紀勝》引用的大部分方志、圖經早已散失,所引用的《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中興遺史》等作品也早已失傳。目前,《輿地紀勝》有道光年間岑氏刊本流傳于世。
《輿地紀勝》有哪些版本?
《輿地紀勝》在宋代已有刻本流傳至今。明代時,有人將書中《碑記》部分編輯為《輿地碑記》四卷并刻印,但全書的其他七卷已經缺失。到了清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刻時,全書的缺失卷數已達到三十一卷,且剩余的十七卷也有缺失頁面。劉文淇(1789-1854年)及其子劉毓崧,在清人張鑒、吳蘭修的校記和按語,以及車持謙、許瀚的《輿地碑銀輪記》校記的基礎上,參考了史書和文集等資料,于道光二十七年完成了《輿地紀勝校勘記》五十二卷的撰寫。岑建功(?-1848年)在次年完成了《輿地紀勝補缺》十卷,主要根據各種書籍所引用的《輿地紀勝》原文輯錄而成。這兩部作品對方志、圖經等大量史料的整理,對方研究宋史特別是宋代地理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輿地紀勝》引用的大部分方志、圖經早已散失,所引用的《高宗圣政》、《孝宗圣政》、《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