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歸一
什么是歸一
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cuò)、言語道斷”。蓮池大師曾引用鏡子來作比喻,用以形容心的作用,以此使人對心的概念有所領(lǐng)會,但并不意味著心真的如鏡子般。以鏡子為例,鏡子不因物體的存在與否而改變其本性,同樣,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nèi),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這正是用鏡子來比喻心的原因,但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如鏡子般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除此之外,佛教中還有以寶珠喻心的說法。寶珠不因外界環(huán)境而改變其本性,與心的本性相似,以此來說明心的妙用。當(dāng)然,無論以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導(dǎo)讀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cuò)、言語道斷”。蓮池大師曾引用鏡子來作比喻,用以形容心的作用,以此使人對心的概念有所領(lǐng)會,但并不意味著心真的如鏡子般。以鏡子為例,鏡子不因物體的存在與否而改變其本性,同樣,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nèi),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這正是用鏡子來比喻心的原因,但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如鏡子般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除此之外,佛教中還有以寶珠喻心的說法。寶珠不因外界環(huán)境而改變其本性,與心的本性相似,以此來說明心的妙用。當(dāng)然,無論以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89136252.jpg)
佛教中的“歸一”,其“一”代表“一心”,即萬法唯心所現(xiàn)的真如本心。在佛教中,一心還有許多名字,如真如、自性、法身、實(shí)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shí)性、本來面目、本地風(fēng)光、大圓鏡智等。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cuò)、言語道斷”。蓮池大師曾引用鏡子來作比喻,用以形容心的作用,以此使人對心的概念有所領(lǐng)會,但并不意味著心真的如鏡子般。以鏡子為例,鏡子不因物體的存在與否而改變其本性,同樣,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nèi),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這正是用鏡子來比喻心的原因,但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如鏡子般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除此之外,佛教中還有以寶珠喻心的說法。寶珠不因外界環(huán)境而改變其本性,與心的本性相似,以此來說明心的妙用。當(dāng)然,無論以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在佛教中,歸一的“一心”不僅是對心靈的修行,更是對萬物本質(zhì)的理解。它讓我們認(rèn)識到,一切現(xiàn)象的背后,都是同一個(gè)本源,這個(gè)本源就是一心。通過修心,我們能夠達(dá)到對這一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從而實(shí)現(xiàn)心靈的歸一。
什么是歸一
一心的真諦不可思議,不可思即禪宗的“動念即乖、心行處滅”,不可議即禪宗的“開口便錯(cuò)、言語道斷”。蓮池大師曾引用鏡子來作比喻,用以形容心的作用,以此使人對心的概念有所領(lǐng)會,但并不意味著心真的如鏡子般。以鏡子為例,鏡子不因物體的存在與否而改變其本性,同樣,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則一塵不染,照則遍覺十方。此心既不住內(nèi),不住外,不住中間,三際空寂,而又無所不住,無物不照。這正是用鏡子來比喻心的原因,但究極而論,鏡子畢竟是一種沒有知覺的物體,心難道也如鏡子般無知嗎?而且鏡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體常寂常照。除此之外,佛教中還有以寶珠喻心的說法。寶珠不因外界環(huán)境而改變其本性,與心的本性相似,以此來說明心的妙用。當(dāng)然,無論以哪一種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