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始于云滴的聚集。云滴的體積遠小于雨滴,大約需要100萬個云滴才能形成一個雨滴。在濕潤的空氣中,由于冷卻作用,云滴逐漸形成。對于溫度高于0℃的暖云,其中存在大小不一的云滴。大云滴由于下降速度快,上升速度慢;小云滴則下降速度慢,上升速度快。由于大小云滴的相對速度差異,大云滴有機會與小云滴相撞,從而使小云滴合并到大云滴中。這一過程不斷重復,使得大云滴持續增大。此外,上升氣流分布的不均勻性使得大云滴在云中多次上下運動,再加上云內湍流的影響,大云滴增大的機會增多,因此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某一天,上升氣流無法再支撐它們,它們最終掉下來形成雨滴。
另一種解釋則涉及更復雜的科學原理。在高空1萬米處,可以觀察到一些云粒懸浮于云海之上。這引發了人們的好奇:為什么大多數云粒都在海面以下,而這些高云卻能飄得更高?實際上,20公里高空依然存在極稀薄的水分子。這些水分子并非直接從地面蒸發而來,而是經歷了“二次蒸發”后,由負氫氧根離子還原而成。氫氧根(OH-)的分子量為17,比水分子小1,因此比水分子更輕,能在高空停留更長時間。當這些還原后的水分子到達平流層底部時,立即在-45℃的低溫環境下凝結成霰粒,霰粒的直徑通常小于1微米,它們反射陽光,形成霧障,濃密時則像淡云。
這一現象揭示了大氣中水分子循環的一種獨特機制,不僅影響著云的形成,也間接影響了降雨的過程。通過這種機制,大氣中水分得以在不同高度之間進行轉移和再分布,從而為降雨提供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