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肢剪力墻計算中,如何區分墻和柱呢
短肢剪力墻計算中,如何區分墻和柱呢
高層點(板)式住宅若采用短肢抗震墻結構體系,只要抗側力構件布局合理,仍然是比較理想的結構體系。但地震區中,高層建筑中的剪力墻不宜過少,墻肢不宜過短,因此不應設計僅有短肢剪力墻的高層建筑,而應設置剪力墻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形成短肢剪力墻與筒體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結構。在布置短肢墻時,應合理、對稱、均勻,力求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重合。短肢墻布置應以T形、L形、〕形、+形為主,這樣可以增加短肢墻的抗扭和出平面外穩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墻肢是抗震薄弱部位,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墻肢首先開裂,因此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加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導讀高層點(板)式住宅若采用短肢抗震墻結構體系,只要抗側力構件布局合理,仍然是比較理想的結構體系。但地震區中,高層建筑中的剪力墻不宜過少,墻肢不宜過短,因此不應設計僅有短肢剪力墻的高層建筑,而應設置剪力墻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形成短肢剪力墻與筒體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結構。在布置短肢墻時,應合理、對稱、均勻,力求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重合。短肢墻布置應以T形、L形、〕形、+形為主,這樣可以增加短肢墻的抗扭和出平面外穩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墻肢是抗震薄弱部位,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墻肢首先開裂,因此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加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8581452.jpg)
在進行短肢剪力墻的設計時,需特別注意其抗震性能。短肢剪力墻在地震區應用經驗相對較少,因此在設計時,要選擇合適的計算軟件,合理選用計算分析方法,并確保計算模型和參數的準確性。同時,要加強對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判斷。對于不利部位,應加強構造措施,確保結構安全。高層點(板)式住宅若采用短肢抗震墻結構體系,只要抗側力構件布局合理,仍然是比較理想的結構體系。但地震區中,高層建筑中的剪力墻不宜過少,墻肢不宜過短,因此不應設計僅有短肢剪力墻的高層建筑,而應設置剪力墻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形成短肢剪力墻與筒體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結構。在布置短肢墻時,應合理、對稱、均勻,力求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重合。短肢墻布置應以T形、L形、〕形、+形為主,這樣可以增加短肢墻的抗扭和出平面外穩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墻肢是抗震薄弱部位,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墻肢首先開裂,因此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加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主要抗側力結構筒體(或長墻)一般利用樓、電梯間,但要注意剛度的均衡性,避免剛度過高導致建筑產生過大的扭轉效應。筒體要有足夠的剛度,其平面尺寸不宜過小,要使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結構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形成多道抗震防線。為了確保水平力可靠傳遞,核心區樓板適當加厚,與核心筒相連的連梁按強剪弱彎設計,短肢墻之間的梁凈跨不宜過小(一般取4~6M),使其具有一定的耗能作用。短肢墻受力以承擔豎向荷載為主,承擔水平荷載為輔。其截面尺寸要適當,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宜在5~8左右為好,且墻厚不小于200MM。當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比小于等于3時,應按柱的要求進行設計。短肢墻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產生的軸力設計值的軸壓比,抗震等級為一、二、三時分別不宜大于0.5、0.6、0.7。對于無翼緣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墻,因其延性更為不利,因此軸壓比限值要相應降低0.1。短肢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比一般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提高一級,主要目的是從構造上改善短肢剪力墻的延性。對于短肢剪力墻的剪力設計值,不僅底部加強部位應按規范調整,其他各層也要調整,一、二級抗震等級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1.4和1.2,主要目的是避免短肢剪力墻過早剪壞。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截面的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不宜小于1.2%,其它部位不宜小于1.0%。各短肢墻應盡量對齊、拉直,使之與連梁一起構成較規則且連續均勻的抗側力片。并且每道短肢墻宜有兩個方向的梁與之連接。短肢墻的數量可多可少,肢長可長可短,主要視抗側力的需要而定,還可以通過不同尺寸和布置調整剛度和剛度中心位置。短肢剪力墻—筒體(或一般剪力墻)結構體系的電算分析力學模型建議采用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軟件SATWE。短肢剪力墻結構體系考慮,各部位宜取兩種力學模型分析結果的不利工況。短肢墻之間的梁應根據跨高比的不同分別按連梁、框架梁計算內力和配筋。注意整體計算需考慮填充墻對建筑基本自振周期影響,折減系數可取0.8~0.9。由于外墻面鋼筋混凝土短墻肢之間填充墻與鋼筋混凝土墻的變形模量不同,在二者交界處易產生裂縫。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在做粉刷時,在二者交界面處附粘一層玻璃絲布,使應力平緩過渡。
短肢剪力墻計算中,如何區分墻和柱呢
高層點(板)式住宅若采用短肢抗震墻結構體系,只要抗側力構件布局合理,仍然是比較理想的結構體系。但地震區中,高層建筑中的剪力墻不宜過少,墻肢不宜過短,因此不應設計僅有短肢剪力墻的高層建筑,而應設置剪力墻筒體(或一般剪力墻),形成短肢剪力墻與筒體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結構。在布置短肢墻時,應合理、對稱、均勻,力求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重合。短肢墻布置應以T形、L形、〕形、+形為主,這樣可以增加短肢墻的抗扭和出平面外穩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平面外邊緣的角部處的墻肢是抗震薄弱部位,當有扭轉效應時,會加劇已有的翹曲變形,使其墻肢首先開裂,因此應加強其抗震構造措施,如減小軸壓比、增加縱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