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的主體內容及影響
林泉高致的主體內容及影響
郭熙,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活躍于11世紀初至11世紀末。金元時期著名文人元好問曾提及郭熙長壽至80余歲,而其友人黃庭堅也多次提到郭熙的“白頭”之年。日本學者曾布川寬推測其卒于1087年至1100年之間。盡管郭熙晚年遭遇貶抑,但其生平事跡在后期多有不可考。《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整理完成,前有郭思序言,闡述繪畫之本源與編纂緣由。書中分為《山水訓》、《畫意》、《畫格拾遺》、《畫題》四篇,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郭熙對繪畫藝術的深刻見解。
導讀郭熙,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活躍于11世紀初至11世紀末。金元時期著名文人元好問曾提及郭熙長壽至80余歲,而其友人黃庭堅也多次提到郭熙的“白頭”之年。日本學者曾布川寬推測其卒于1087年至1100年之間。盡管郭熙晚年遭遇貶抑,但其生平事跡在后期多有不可考。《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整理完成,前有郭思序言,闡述繪畫之本源與編纂緣由。書中分為《山水訓》、《畫意》、《畫格拾遺》、《畫題》四篇,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郭熙對繪畫藝術的深刻見解。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6199152.jpg)
《林泉高致》是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不僅因為其作者郭熙在美術理論上的開創性貢獻,也在于他作為中國繪畫史上杰出的畫家,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郭熙以其全面的藝術才華,在中外藝術史上堪稱鳳毛麟角。郭熙,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活躍于11世紀初至11世紀末。金元時期著名文人元好問曾提及郭熙長壽至80余歲,而其友人黃庭堅也多次提到郭熙的“白頭”之年。日本學者曾布川寬推測其卒于1087年至1100年之間。盡管郭熙晚年遭遇貶抑,但其生平事跡在后期多有不可考。《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整理完成,前有郭思序言,闡述繪畫之本源與編纂緣由。書中分為《山水訓》、《畫意》、《畫格拾遺》、《畫題》四篇,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郭熙對繪畫藝術的深刻見解。《林泉高致》的思想根源明顯體現了道家與儒家精神理想的影響,與中國經典的“儒道互補”心態相契合。郭思序中寫道:“先子少從道家之學,吐故納新,本游方外,家世無畫家,蓋天性得之,遂游藝于此以成名。”道家思想確實容易孕育出親近自然山川的品性,有助于藝術家在把握自然景象時達到精神境界。《林泉高致》中的藝術人生范式值得細細品味:第一則:“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則運用通感手法,將四季山水的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第二則:“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此則描述天地人氣息相通,構成視象、氣象、心象、心神反應的完整通道。第三則:“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此則人生基模與意境基模的契合對應,是中國士人文化的經典牽引范式。第四則:“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蓋山盡出,不惟無秀拔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之遠,何異畫蚯蚓。”此則說明二維山水與真實景觀的差別,直接表現會喪失真氣,這是中國畫的一種選擇。第五則:“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冬黯。”此則細致入微,感時感生,不僅是視覺上的把握,更是對生機的體察與區分。第六則:“山有高下者,高者血脈在下,其肩股開張,基腳壯厚,巒岫岡勢,培擁相勾連,映帶不絕,此高山也。故如是高山,謂之不孤,謂之不什。下者血脈在上,其顛半落,項領相攀,根基龐大,堆阜臃腫,直下深插,莫測其淺深,此淺山也。故如是淺山,謂之不薄,謂之不泄。高山而孤,體干有什之理;淺山而薄,神氣有泄之理。此山水之體裁也。”此則指出山水并非死寂靜物,凡山水皆有生理節律與氣血命脈,山水畫家即是“生相學家”。
林泉高致的主體內容及影響
郭熙,河陽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活躍于11世紀初至11世紀末。金元時期著名文人元好問曾提及郭熙長壽至80余歲,而其友人黃庭堅也多次提到郭熙的“白頭”之年。日本學者曾布川寬推測其卒于1087年至1100年之間。盡管郭熙晚年遭遇貶抑,但其生平事跡在后期多有不可考。《林泉高致》由郭熙之子郭思整理完成,前有郭思序言,闡述繪畫之本源與編纂緣由。書中分為《山水訓》、《畫意》、《畫格拾遺》、《畫題》四篇,較為全面地闡述了郭熙對繪畫藝術的深刻見解。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