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為什么年年干旱少雨?
北方為什么年年干旱少雨?
亞歐中高緯波動偏弱,圖3表明,高緯的4波中有3波位于東半球,使得東半球3個波的波長相對較短,波振幅偏小,難以構成明顯的冷暖空氣的南北交換,冷空氣大多在高緯向東移動,難以南切到較低緯度。這種不均勻的波動分布,使得造成本月北方降水偏弱。西半球的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呈經向型分布,對應的波動振幅也大,美洲大陸的冷暖氣流交換也相對劇烈。而東半球則呈緯向型帶狀分布,60~65°N、10°E~180°為帶狀負距平區(qū),40~50°N、40°E~180°為正距平區(qū),30°N附近、60°~140°E范圍又為負距平區(qū)。這種正負相間的帶狀距平分布特征說明,在高緯度鋒區(qū)上的冷空氣是沿緯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動形式向東傳播,很難越過50°N附近這一西風屏障到達較南緯度。
導讀亞歐中高緯波動偏弱,圖3表明,高緯的4波中有3波位于東半球,使得東半球3個波的波長相對較短,波振幅偏小,難以構成明顯的冷暖空氣的南北交換,冷空氣大多在高緯向東移動,難以南切到較低緯度。這種不均勻的波動分布,使得造成本月北方降水偏弱。西半球的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呈經向型分布,對應的波動振幅也大,美洲大陸的冷暖氣流交換也相對劇烈。而東半球則呈緯向型帶狀分布,60~65°N、10°E~180°為帶狀負距平區(qū),40~50°N、40°E~180°為正距平區(qū),30°N附近、60°~140°E范圍又為負距平區(qū)。這種正負相間的帶狀距平分布特征說明,在高緯度鋒區(qū)上的冷空氣是沿緯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動形式向東傳播,很難越過50°N附近這一西風屏障到達較南緯度。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3685752.jpg)
極渦偏向美洲一側,導致本月我國北方地區(qū)降水偏少。極渦中心位于美洲北部75°N、70°W附近,中心強度5400gpm,較常年平均略強,且有50gpm的負距平區(qū)相伴。而極區(qū)反為高壓脊所取代,并有120gpm的強正距平區(qū)相配合,這種環(huán)流分布特征說明,該月冷空氣的勢力西半球偏強于東半球,亞洲的冷空氣勢力相對較弱。亞歐中高緯波動偏弱,圖3表明,高緯的4波中有3波位于東半球,使得東半球3個波的波長相對較短,波振幅偏小,難以構成明顯的冷暖空氣的南北交換,冷空氣大多在高緯向東移動,難以南切到較低緯度。這種不均勻的波動分布,使得造成本月北方降水偏弱。西半球的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呈經向型分布,對應的波動振幅也大,美洲大陸的冷暖氣流交換也相對劇烈。而東半球則呈緯向型帶狀分布,60~65°N、10°E~180°為帶狀負距平區(qū),40~50°N、40°E~180°為正距平區(qū),30°N附近、60°~140°E范圍又為負距平區(qū)。這種正負相間的帶狀距平分布特征說明,在高緯度鋒區(qū)上的冷空氣是沿緯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動形式向東傳播,很難越過50°N附近這一西風屏障到達較南緯度。副熱帶高壓偏東,常年平均副高呈帶狀分布,而今年8月則呈塊狀分布,脊線(110~150°E)較常年偏北,位于31°N附近(常年平均27°N),西脊點在135°E,較常年(123°E)偏東達12個經度。這又是本月我國北方降水稀少的一個原因,也是熱帶氣旋活動偏少的原因之一。季風槽和熱帶輻合帶偏弱,常年平均圖上,表征印度季風低壓的5840gpm閉合線囊括了印度半島大部和孟加拉灣大部海域,而今年8月,該低壓異常偏弱,低壓區(qū)直徑范圍竟不足10個緯距。如此弱的季風槽又無副熱帶高壓西側偏南氣流的支持引導,難以將孟加拉灣或南部海面上空的水汽長途跋涉輸送至較高緯度地區(qū)。環(huán)流演變特征與我國天氣,月初,歐亞中緯度三波型環(huán)流維持了近一周,上旬中期,隨著歐洲阻塞高壓的減弱西退,和歐洲北部小槽的東移發(fā)展,烏拉爾山地區(qū)的高壓脊在旬末發(fā)展起來,同期,9906號臺風在朝鮮半島登陸,之后東亞大槽減弱,大陸高壓與副熱帶高壓成帶狀后打通,整個歐亞呈兩槽一脊環(huán)流型,我國處在東高西低形勢之下,烏拉爾山脊前的西風槽開始建立,引導冷空氣東移南下,為我國北方地區(qū)帶來了入夏以來最明顯的一次降水過程。中旬,歐亞的兩槽一脊型環(huán)流穩(wěn)定了近一旬,呈東北西南軸向的大陸高壓盤踞在渤海灣附近達一周之久,致使華北、黃淮等地長期處于干旱無雨狀態(tài);中旬后期,歐亞地區(qū)環(huán)流逐漸變平,在這近緯向的氣流中,有一短波槽自新疆附近向東傳播,給江淮以北大部地區(qū)帶來了一次降水過程。下旬前期,歐洲有西風槽東移,烏拉爾山地區(qū)高脊發(fā)展,貝加爾湖以東高壓脊也隨之發(fā)展,歐亞地區(qū)環(huán)流經向度加大。下旬末,北方出現了一次降水過程,南方也隨著9908號臺風及其減弱后的低壓東移入海以及兩次冷空氣南下,出現了兩次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
北方為什么年年干旱少雨?
亞歐中高緯波動偏弱,圖3表明,高緯的4波中有3波位于東半球,使得東半球3個波的波長相對較短,波振幅偏小,難以構成明顯的冷暖空氣的南北交換,冷空氣大多在高緯向東移動,難以南切到較低緯度。這種不均勻的波動分布,使得造成本月北方降水偏弱。西半球的50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呈經向型分布,對應的波動振幅也大,美洲大陸的冷暖氣流交換也相對劇烈。而東半球則呈緯向型帶狀分布,60~65°N、10°E~180°為帶狀負距平區(qū),40~50°N、40°E~180°為正距平區(qū),30°N附近、60°~140°E范圍又為負距平區(qū)。這種正負相間的帶狀距平分布特征說明,在高緯度鋒區(qū)上的冷空氣是沿緯圈方向以小振幅波動形式向東傳播,很難越過50°N附近這一西風屏障到達較南緯度。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