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為什么叫松滋?而不叫別的名字?
松滋市為什么叫松滋?而不叫別的名字?
三國時期,松滋歸屬于吳國,下轄于孱陵縣,但同時也設立了樂鄉督,負責管理這一區域。直到東晉咸康三年,即公元337年,廬江郡的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的流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徙至此,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松滋縣,從此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民國時期,松滋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調整,先是裁撤了荊州府,松滋直接隸屬于省。到了民國二年,湖北被劃分為多個道,松滋歸于荊宜施鶴道。第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歸屬于此。第四年,屬于荊宜道。到了民國十六年,又回歸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松滋歸屬于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至磨盤洲,月底又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至車家沖,八月又遷至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縣治遷至新江口。
導讀三國時期,松滋歸屬于吳國,下轄于孱陵縣,但同時也設立了樂鄉督,負責管理這一區域。直到東晉咸康三年,即公元337年,廬江郡的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的流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徙至此,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松滋縣,從此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民國時期,松滋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調整,先是裁撤了荊州府,松滋直接隸屬于省。到了民國二年,湖北被劃分為多個道,松滋歸于荊宜施鶴道。第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歸屬于此。第四年,屬于荊宜道。到了民國十六年,又回歸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松滋歸屬于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至磨盤洲,月底又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至車家沖,八月又遷至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縣治遷至新江口。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3561052.jpg)
松滋,這個地名源遠流長,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早在戰國時期,這里就歸屬于楚國,秦朝時期,它成為了南郡的一部分。到了漢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正式設立了松滋縣,當時名為高成。然而,僅僅過了20年,也就是東漢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高成縣被裁撤,其管轄區域并入了孱陵縣(今公安縣),從此松滋這個名字暫時隱沒。三國時期,松滋歸屬于吳國,下轄于孱陵縣,但同時也設立了樂鄉督,負責管理這一區域。直到東晉咸康三年,即公元337年,廬江郡的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的流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徙至此,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松滋縣,從此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民國時期,松滋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調整,先是裁撤了荊州府,松滋直接隸屬于省。到了民國二年,湖北被劃分為多個道,松滋歸于荊宜施鶴道。第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歸屬于此。第四年,屬于荊宜道。到了民國十六年,又回歸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松滋歸屬于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至磨盤洲,月底又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至車家沖,八月又遷至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縣治遷至新江口。新中國成立后,松滋歸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縣治設在新江口。直到1996年5月18日,松滋撤縣建市,正式成為了一個城市。從古至今,松滋的名字始終未曾改變,這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也反映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和堅守。
松滋市為什么叫松滋?而不叫別的名字?
三國時期,松滋歸屬于吳國,下轄于孱陵縣,但同時也設立了樂鄉督,負責管理這一區域。直到東晉咸康三年,即公元337年,廬江郡的松滋肥(今安徽宿松縣)的流民為了躲避戰亂,遷徙至此,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松滋縣,從此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民國時期,松滋的行政區劃經歷了多次調整,先是裁撤了荊州府,松滋直接隸屬于省。到了民國二年,湖北被劃分為多個道,松滋歸于荊宜施鶴道。第三年,改為荊南道,松滋歸屬于此。第四年,屬于荊宜道。到了民國十六年,又回歸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松滋歸屬于省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改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八月,縣治遷至磨盤洲,月底又遷回松滋城。二十九年七月,縣治遷至車家沖,八月又遷至麻水平。三十四年九月,縣治遷至新江口。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