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3546152.jpg)
在建造一棟10米寬、26米長、二層半框架結構的樓房時,基礎設計至關重要。首先,選擇普通粘土磚,地面以上使用M5混合砂漿,地面以下使用M7.5水泥砂漿。在墻體拐角和門洞邊應設置構造柱,尺寸為240*240,使用4根直徑12的鋼筋,箍筋采用直徑6的圓鋼,間距200毫米?;A下挖至穩定土層,墻下設置四次放腳,每次放腳加寬6厘米,加高12厘米,確?;A寬度達到720厘米。樓面下需設置圈梁,尺寸同樣為240*240,使用4根直徑12的鋼筋,箍筋直徑6,間距200毫米。樓面厚度12厘米,采用C25混凝土現澆,正筋直徑8,間距200毫米,板面負筋直徑8,間距150毫米。當然,也可以選擇預制板。若基地質土為淤泥且上層土層較薄,需采取措施避免施工中對淤泥和淤泥土的擾動。對于沖填土,建筑物垃圾廢料,當均勻性和密實度較好時,均可作為持力層。然而,對于有機質含量較多的生活垃圾和對基礎有侵蝕性的工業廢料等雜填土,未經處理則不能作為持力層。選擇地基處理方法時,需綜合考慮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建筑物對地基的要求、建筑結構類型和基礎形式、周圍環境條件、材料供應情況及施工條件等因素,經過技術經濟指標比較分析后擇優采用。地基處理時,必須采取措施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和強度,以增加建筑物對地基不均勻變形的適應能力。對于已確定的地基處理方法,應進行必要的測試,同時為施工質量提供依據。地基處理后,建筑地基變形需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間進行沉降觀測。對于欠固結土、脹土、濕陷性黃土等特殊地基,應選用適當的增強體和施工工藝。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包括換填基礎法、強夯法、沙石樁法、振沖法、水泥土攪拌法、高壓噴射漿法、預壓法、夯實水泥土樁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法、石灰樁法、灰土擠壓樁法和土擠密樁法等。房層基礎處理方案需綜合考慮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建筑物類型與功能要求、荷載大小和分布情況、相鄰建筑基礎情況、施工條件和材料供應以及地區抗震裂度等因素,選擇合理的基礎型式。結合該房層地基實際情況,地基較差,荷載較大。施工前為增強整體性,減少不均勻沉降,需滿足地基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樁基或人工處理地基。人工挖孔樁適用于地下水位較深,而持力層以上無流動性淤泥質土的情況,因此采用樁基礎作為建筑的基礎較為理想。方案中需重點考慮超長給結構帶來的不利影響,當增大結構伸縫間距或不設伸縮縫時,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結構開裂。在結構施工階段采取防裂措施是減少混凝土收縮不利影響的有效方法。此外,當建筑物存在較大高差,但結構設計不設置永久變形縫時,需在施工后解決施工階段的差異沉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