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無罪,懷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斯人無罪,懷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虞叔有玉,虞公求旃。虞叔弗獻,悔之,言:“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虞公又求其寶劍,虞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這句話的意思是,貪圖財寶會招來禍患。在這段故事中,虞叔因為擔心貪圖財寶招來禍患,把寶玉獻出去了;然而,虞公得到了寶玉仍不知滿足,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引來災禍。《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的一本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它收錄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內容,古人寫書不易,字少而言精,《尚書》微言大義,而《左傳》卻更具有故事性,幾百字就能交代出一個故事的完整脈絡。
導讀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虞叔有玉,虞公求旃。虞叔弗獻,悔之,言:“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虞公又求其寶劍,虞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這句話的意思是,貪圖財寶會招來禍患。在這段故事中,虞叔因為擔心貪圖財寶招來禍患,把寶玉獻出去了;然而,虞公得到了寶玉仍不知滿足,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引來災禍。《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的一本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它收錄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內容,古人寫書不易,字少而言精,《尚書》微言大義,而《左傳》卻更具有故事性,幾百字就能交代出一個故事的完整脈絡。
百姓本沒有罪,因身藏璧玉而獲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寶玉,一個小草民沒理由有寶玉,除非盜取搶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虞叔有玉,虞公求旃。虞叔弗獻,悔之,言:“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虞公又求其寶劍,虞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這句話的意思是,貪圖財寶會招來禍患。在這段故事中,虞叔因為擔心貪圖財寶招來禍患,把寶玉獻出去了;然而,虞公得到了寶玉仍不知滿足,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引來災禍。《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的一本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它收錄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內容,古人寫書不易,字少而言精,《尚書》微言大義,而《左傳》卻更具有故事性,幾百字就能交代出一個故事的完整脈絡。《左傳》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以年代為主線,確立了編年體史書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年代之下顧及事件發展的始末,已經具有了紀事本末的端倪,這在中國史學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春秋》的內容過于簡短,行文過于枯燥,如果沒有《左傳》的補充,后世人們了解春秋史是非常困難的。《左傳》以時間作為發展脈絡,更奠定了后代編年體史書的基礎。《左傳》一改《春秋》死板的流水賬式的記史風格,采用更生動、更系統、瞻前顧后全面交代事件的編纂方法,也給后代紀事本末體史書提供了效法的樣板。它對后代《史記》《通鑒》等經典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左傳》并非是純粹的道德說教,除了“經”的層面外,還包括“史”的層面,從而呈現出“經”與“史”的雜糅。我們不難在《左傳》里發現它精妙地融合了看穿現實厲害的嚴苛計算和理想化的道德說教。既把往事和先前的文本視為當前行為的指導,又充滿著呼喚變革、贊賞權變的聲音;既有贊成君主與貴族掌管更大權力的議論,又展現了反對者的立場;對于戰爭既有軍事戰略上的考慮,又存在著道德化、儀式化的視角。
“斯人無罪,懷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虞叔有玉,虞公求旃。虞叔弗獻,悔之,言:“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虞公又求其寶劍,虞叔曰:“是無厭也。無厭,將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這句話的意思是,貪圖財寶會招來禍患。在這段故事中,虞叔因為擔心貪圖財寶招來禍患,把寶玉獻出去了;然而,虞公得到了寶玉仍不知滿足,最終因為貪得無厭而引來災禍。《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的一本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它收錄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內容,古人寫書不易,字少而言精,《尚書》微言大義,而《左傳》卻更具有故事性,幾百字就能交代出一個故事的完整脈絡。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