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什么?
耳朵是什么?
外耳道內含有耵聹腺,能夠分泌耵聹,并有豐富的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經和血管豐富,包括下頜神經的耳顳支、迷走神經的耳支、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這些神經分布于外耳道的不同區域,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遞至外耳道,引起反射性咳嗽。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鼓室為含氣腔,位于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腔內粘膜覆蓋。咽鼓管連接鼓室與鼻咽,成人全長約35毫米,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咽鼓管的鼓室口高于咽口2-2.5厘米,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通過此管傳入鼓室。
導讀外耳道內含有耵聹腺,能夠分泌耵聹,并有豐富的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經和血管豐富,包括下頜神經的耳顳支、迷走神經的耳支、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這些神經分布于外耳道的不同區域,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遞至外耳道,引起反射性咳嗽。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鼓室為含氣腔,位于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腔內粘膜覆蓋。咽鼓管連接鼓室與鼻咽,成人全長約35毫米,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咽鼓管的鼓室口高于咽口2-2.5厘米,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通過此管傳入鼓室。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3333652.jpg)
耳朵是人體的重要感覺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構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的主要功能是聚集和反射聲波,而外耳道則是聲波進入中耳的通道。外耳道長約2.5至3.5厘米,由軟骨部和骨部組成,其中軟骨部約占外1/3。外耳道內有兩個狹窄區域,一個在骨部與軟骨部交界處,另一個則位于骨部距離鼓膜約0.5厘米處,稱為外耳道峽。外耳道呈S形彎曲,皮下組織稀少,皮膚緊貼軟骨膜和骨膜,因此感染時容易引起劇痛。外耳道內含有耵聹腺,能夠分泌耵聹,并有豐富的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經和血管豐富,包括下頜神經的耳顳支、迷走神經的耳支、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這些神經分布于外耳道的不同區域,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遞至外耳道,引起反射性咳嗽。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鼓室為含氣腔,位于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腔內粘膜覆蓋。咽鼓管連接鼓室與鼻咽,成人全長約35毫米,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咽鼓管的鼓室口高于咽口2-2.5厘米,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通過此管傳入鼓室。中耳腔內有空氣,下方有耳咽管與咽腔相通,咀嚼或吞咽時耳咽管打開,使空氣進入中耳,平衡鼓膜內外兩側的氣壓。內耳則由前庭、半規管、耳蝸、內耳道、顱中窩和顳骨巖部組成。前庭和半規管與平衡覺有關,耳蝸與聽覺有關。耳蝸內有聽覺受器,音波振動耳蝸內的淋巴,刺激聽覺受器產生沖動,通過聽神經傳至大腦皮層產生聽覺。半規管在頭部轉動時產生平衡覺,前庭在頭部靜止時產生頭部位置的感覺。有些人耳朵能動,是因為人類的祖先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動耳肌,這與大腦皮層的發達有關。耳朵動的能力與遺傳因素有關,大腦皮層發達的人往往具有更強的意志力和洞察力。保護聽力應從年輕做起,青少年和成年人應避免長期處于噪聲環境中,盡量減少隨身聽的使用,遠離煙花爆竹,注意耳部衛生。一旦出現一側耳鳴、耳聾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老年性耳聾患者應選擇合適的助聽器,提高生活質量。
耳朵是什么?
外耳道內含有耵聹腺,能夠分泌耵聹,并有豐富的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經和血管豐富,包括下頜神經的耳顳支、迷走神經的耳支、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面神經和舌咽神經的分支,這些神經分布于外耳道的不同區域,當牙病等疼痛時可傳遞至外耳道,引起反射性咳嗽。中耳主要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鼓室為含氣腔,位于鼓膜與內耳外側壁之間,腔內粘膜覆蓋。咽鼓管連接鼓室與鼻咽,成人全長約35毫米,外1/3為骨部,內2/3為軟骨部。咽鼓管的鼓室口高于咽口2-2.5厘米,小兒的咽部感染較易通過此管傳入鼓室。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