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了解大敦煌的歷史?
有誰了解大敦煌的歷史?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酒泉郡地設置敦煌郡,轄敦煌、冥安等六縣。為防御匈奴侵擾,漢廷在敦煌北部修筑長城,并在西部建立玉門關和陽關,出關可通西域。兩關之間有長城和烽燧相連。敦煌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邊防軍事重鎮。為充實敦煌,漢武帝多次從內地移民,西漢末年,敦煌已有11200戶,38335口。移民和戍卒多為漢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漢廷組織移民和戍卒進行屯田,興修水利工程,使敦煌從游牧社會轉變為農耕社會,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和糧食基地。
導讀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酒泉郡地設置敦煌郡,轄敦煌、冥安等六縣。為防御匈奴侵擾,漢廷在敦煌北部修筑長城,并在西部建立玉門關和陽關,出關可通西域。兩關之間有長城和烽燧相連。敦煌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邊防軍事重鎮。為充實敦煌,漢武帝多次從內地移民,西漢末年,敦煌已有11200戶,38335口。移民和戍卒多為漢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漢廷組織移民和戍卒進行屯田,興修水利工程,使敦煌從游牧社會轉變為農耕社會,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和糧食基地。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93482552.jpg)
敦煌,這個位于甘肅省西部偏南、河西走廊西端的地區,其歷史源遠流長。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早在西漢時期,敦煌就因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向漢武帝提及而為人所知。據考古發現,早在夏代,敦煌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商周時代,這里居住著羌人、烏孫人和月氏人。戰國時,月氏崛起,吞并了羌人。秦末,月氏戰敗并驅逐烏孫,獨占敦煌與河西走廊。漢初,匈奴打敗月氏,將其殘部逐出河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大軍擊敗河西匈奴,渾邪王率部歸降漢朝,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漢廷在河西設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隸屬于酒泉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酒泉郡地設置敦煌郡,轄敦煌、冥安等六縣。為防御匈奴侵擾,漢廷在敦煌北部修筑長城,并在西部建立玉門關和陽關,出關可通西域。兩關之間有長城和烽燧相連。敦煌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邊防軍事重鎮。為充實敦煌,漢武帝多次從內地移民,西漢末年,敦煌已有11200戶,38335口。移民和戍卒多為漢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漢廷組織移民和戍卒進行屯田,興修水利工程,使敦煌從游牧社會轉變為農耕社會,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和糧食基地。新莽末年,竇融從內地來到河西,擁兵自保,加強邊塞防御,使地區繁榮。東漢建立,竇融率河西歸服。敦煌既擔負防御匈奴重任,永初元年(107)漢廷罷西域都護,元初七年(120)置護西域副校尉,治所設在敦煌,敦煌成為中原王朝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敦煌雖有近二十年沒有太守,但在當地大族控制下,保持了相對平衡。在兩百多年的經營中,從中原遷來的儒家文化在敦煌扎根,以儒家經典為主的漢文典籍開始傳播。張奐曾在長安師從名儒朱寵,晚年隱居鄉里,傳授儒學,門徒達1000多人,推動了儒學在敦煌的傳播。這種文化傳承,使得敦煌成為了漢文化與西域文化交融的典范。漢王朝對敦煌的經營與開發,不僅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起到了斷匈奴右臂、保衛隴右安全和支援西域軍事活動的重要作用。敦煌的歷史,是一部融合多元文化的輝煌篇章。
有誰了解大敦煌的歷史?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酒泉郡地設置敦煌郡,轄敦煌、冥安等六縣。為防御匈奴侵擾,漢廷在敦煌北部修筑長城,并在西部建立玉門關和陽關,出關可通西域。兩關之間有長城和烽燧相連。敦煌成為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和邊防軍事重鎮。為充實敦煌,漢武帝多次從內地移民,西漢末年,敦煌已有11200戶,38335口。移民和戍卒多為漢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漢廷組織移民和戍卒進行屯田,興修水利工程,使敦煌從游牧社會轉變為農耕社會,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農業區和糧食基地。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