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青山遮不住——讀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的六封信|《當代》
自古青山遮不住——讀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的六封信|《當代》
陳忠實先生1983年寫給何啟治的三封信中有兩封只間隔一周,分別寫于4月8日和4月14日,那些時日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相當重要。“《初夏》稿,我將等待您的意見,準備修改,我有進一步修改它的精神準備。這是迄今為止我的最長的一部習作,我的意向和您一樣,想盡力使其像樣一些。”(引文出自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信件,下同。)陳忠實先生修改《初夏》,特別重視何啟治等《當代》編輯給出的意見,可以說編輯《初夏》也體現出了《當代》對陳忠實先生的培養:“稿子需得作大的修改,雖然始料不及,但我覺得這次去京受益匪淺。你們編輯部的朱、龍二位領導,對《初夏》習作的重視,已使我感動。秦兆陽同志認真嚴肅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將在我的創作生活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朱”指朱盛昌、“龍”指龍世輝。)。
導讀陳忠實先生1983年寫給何啟治的三封信中有兩封只間隔一周,分別寫于4月8日和4月14日,那些時日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相當重要。“《初夏》稿,我將等待您的意見,準備修改,我有進一步修改它的精神準備。這是迄今為止我的最長的一部習作,我的意向和您一樣,想盡力使其像樣一些。”(引文出自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信件,下同。)陳忠實先生修改《初夏》,特別重視何啟治等《當代》編輯給出的意見,可以說編輯《初夏》也體現出了《當代》對陳忠實先生的培養:“稿子需得作大的修改,雖然始料不及,但我覺得這次去京受益匪淺。你們編輯部的朱、龍二位領導,對《初夏》習作的重視,已使我感動。秦兆陽同志認真嚴肅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將在我的創作生活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朱”指朱盛昌、“龍”指龍世輝。)。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5/wz/18351111252.jpg)
《白鹿原》發表于《當代》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陳忠實先生1983年寫給何啟治的三封信中有兩封只間隔一周,分別寫于4月8日和4月14日,那些時日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相當重要。“《初夏》稿,我將等待您的意見,準備修改,我有進一步修改它的精神準備。這是迄今為止我的最長的一部習作,我的意向和您一樣,想盡力使其像樣一些。”(引文出自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信件,下同。)陳忠實先生修改《初夏》,特別重視何啟治等《當代》編輯給出的意見,可以說編輯《初夏》也體現出了《當代》對陳忠實先生的培養:“稿子需得作大的修改,雖然始料不及,但我覺得這次去京受益匪淺。你們編輯部的朱、龍二位領導,對《初夏》習作的重視,已使我感動。秦兆陽同志認真嚴肅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將在我的創作生活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朱”指朱盛昌、“龍”指龍世輝。)對于陳忠實先生來說,《初夏》修改得非常辛苦,所以信中也表露出了無奈甚至是牢騷的情緒:“這部稿子,如果說發了也就算了,也許就那么回事了,作者也解脫了。”但是,在接受《當代》編審意見努力修改《初夏》一事上,體現出了他追求文學高度的恒心和毅力:“我這次去你那兒,圍繞著如何改好這一部稿子,我看到也感到了許多自己創作以外的美好感情,自然覺得自己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作品了,作者更應比編輯明白,把怎樣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如果一部稿子再改已無多大的開拓的可能,那當然就該早早罷手;如果一部稿子還有開拓得深一層的余地,就絕不該輕易罷手,圖得一時輕快,致使發刊之后悔之莫及。這是否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秦兆陽同志所說的突破的含義吧!”陳忠實先生修改《初夏》,收獲是很大的,硬是把幾萬字的小中篇改成了十二萬字的大中篇,成為他所有小說中除《白鹿原》以外篇幅最長的作品。或許可以說,他后來能寫出巨著《白鹿原》,《初夏》是必經的最好練筆。“《初夏》系在您心上,真有點難為您了。接到您的信,我很感動,是的,這部稿子,從一稿到現在,您花了多少心力,只有我清楚。現在,在我修改十分困難的時候,讀您這樣的信,誠摯至情,已使我想到不單是一部稿子的成敗問題。”的確,這不單單是“一部稿子的成敗問題”,也是一個作家走向提高的過程。“我已著手修改,在考慮到許多同志(看過的人)的意見之后,我想作者自己的追求不能亂,這一點亂了,可塑性就太大了。這樣我的思想有了一個基本的考慮。我們已交換過多次意見,不必贅敘了。我將盡力拼一下,爭取年內干完此事。我覺得:三年來對這部稿子的幾次修改,實質是我對一位新人(馬駒)的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現在我將更進一步地認識他,表現他。”信中提及的新人指《初夏》的主人公馮馬駒,陳忠實先生親昵地叫他“馬駒”,可見一個作家對自己筆下人物的喜愛。《初夏》是陳忠實先生學習柳青的體現,馮馬駒是又一個梁生寶式的人物。如同柳青的《創業史》寫的是五十年代梁三老漢與梁生寶這對父與子的故事,《初夏》是八十年代的父與子的故事。父親走后門讓兒子到城里工作,不料兒子馮馬駒放棄了進城的機會,決心留在農村帶領大伙走共同富裕之路。“我對秦以及你和龍的意見統籌思考,在我們倆那天談的大體設想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考慮,有了一個新的脈絡圖形之后,再動手,這將是一場惡戰。說實話,我自發作品以來的十余年間,沒有過這樣反復幾次修改一部(一篇)作品的過程,一般是一寫一改就完了,所以沒有大的突破,也許總是安于短暫的輕松吧!這部稿子的前幾次修改,我自己已經感到一次比一次有了進展,一次比一次深些了,這次修改(或者干脆說重寫)能否更深一步呢?我希望能這樣,而且拼出最大的力氣,至于結果如何,將來寫出之后再說再看,創作中也常有事與愿違的情況。”陳忠實先生是以復雜的心情修改《初夏》,承受了一次非常困難的過程,但他沒有被壓垮,在無奈中依然葆有奮進之心,這其中自然也得益于《當代》編輯的指導與鼓勵。“首先考慮到《初夏》的修改問題,我想您要是能在本月底前給我回復,五月份我即可改完此稿。如不能,那就得六月下旬了,需得您那兒的情況而定。您看情況辦吧,不必太費周折。無論如何,我會給您告知的。”在陳忠實先生攀登文學高峰的追求路途上,《初夏》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是不言自明的;在《初夏》的修改發表上,何啟治等《當代》編輯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這同樣是無須贅述的。總之,作品《初夏》成功了,作家陳忠實成長了。陳忠實先生寫于1992年的三封信則是談《白鹿原》的創作和編輯。首先便是向何啟治報告即將完成長篇小說《白鹿原》書稿。“我是白鹿原人,守恪信義”,“盡管這期間有四五家來人來信約過稿,我都婉辭搪塞了”,這些發自肺腑的言語,體現了陳忠實先生重情義、講信用的樸實品質,也表達了他對人文社、對何啟治的高度信賴,正如他后來所說的:“我把生命交給了你們!”他珍視何啟治最早向他約稿因而建立的緣分,感念《當代》對《初夏》的重視、提高,所以才有《白鹿原》花落《當代》,《白鹿原》歸屬人文社。陳忠實先生與《當代》雜志的深厚友誼
自古青山遮不住——讀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的六封信|《當代》
陳忠實先生1983年寫給何啟治的三封信中有兩封只間隔一周,分別寫于4月8日和4月14日,那些時日在他的創作歷程中相當重要。“《初夏》稿,我將等待您的意見,準備修改,我有進一步修改它的精神準備。這是迄今為止我的最長的一部習作,我的意向和您一樣,想盡力使其像樣一些。”(引文出自新發現的陳忠實致何啟治信件,下同。)陳忠實先生修改《初夏》,特別重視何啟治等《當代》編輯給出的意見,可以說編輯《初夏》也體現出了《當代》對陳忠實先生的培養:“稿子需得作大的修改,雖然始料不及,但我覺得這次去京受益匪淺。你們編輯部的朱、龍二位領導,對《初夏》習作的重視,已使我感動。秦兆陽同志認真嚴肅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將在我的創作生活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朱”指朱盛昌、“龍”指龍世輝。)。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