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愛
散文:母愛
從19歲那年離開父母來到北京至今已經24年了。記得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母親送我去車站,一路上叮囑我:“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別想家。”我上了公交車。啟動的時候。我回頭看看母親眼圈紅了。盡管還沒開始走,就開始想家,可是我還是一離開就是多年。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結婚后,我和老公回家,帶著我們6歲的兒子,我開車走好遠的時候我發現母親在跟著我的車跑。車里的我放聲大哭。車外的母親踉踉蹌蹌的追。每一次回家,母親認為最好的東西總能把后備箱裝滿。家里有年邁的奶奶,母親離不了家。直到今天母親沒有去過我的小家一次。開始因為奶奶,后來,母親的身體不允許了。
導讀從19歲那年離開父母來到北京至今已經24年了。記得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母親送我去車站,一路上叮囑我:“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別想家。”我上了公交車。啟動的時候。我回頭看看母親眼圈紅了。盡管還沒開始走,就開始想家,可是我還是一離開就是多年。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結婚后,我和老公回家,帶著我們6歲的兒子,我開車走好遠的時候我發現母親在跟著我的車跑。車里的我放聲大哭。車外的母親踉踉蹌蹌的追。每一次回家,母親認為最好的東西總能把后備箱裝滿。家里有年邁的奶奶,母親離不了家。直到今天母親沒有去過我的小家一次。開始因為奶奶,后來,母親的身體不允許了。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5/wz/18350362752.jpg)
江秀俊從19歲那年離開父母來到北京至今已經24年了。記得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母親送我去車站,一路上叮囑我:“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別想家。”我上了公交車。啟動的時候。我回頭看看母親眼圈紅了。盡管還沒開始走,就開始想家,可是我還是一離開就是多年。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結婚后,我和老公回家,帶著我們6歲的兒子,我開車走好遠的時候我發現母親在跟著我的車跑。車里的我放聲大哭。車外的母親踉踉蹌蹌的追。每一次回家,母親認為最好的東西總能把后備箱裝滿。家里有年邁的奶奶,母親離不了家。直到今天母親沒有去過我的小家一次。開始因為奶奶,后來,母親的身體不允許了。我每天忙得像陀螺,所以連母親想我的感受我都沒想過。一直到,我的兒子上大學。從小一直到兒子高中畢業,我們母子沒有離開過。兒子上大學去住校了,好幾個月不回來,有時候電話很少。我才身心體會到那種牽掛孩子的心情。這時候我便想起母親,這種牽掛,想念的感覺是從我19歲起,我就給了母親。今年50歲的我,讓母親揪心牽掛了31年。但是母親什么也不說,從來都是家里都好,只是,只要有人回老家,或者是我周邊的朋友來北京。母親一次不落的要捎上我們家的土特產。我喜歡吃的。每次都是。母親從來沒有忘記過我的一個小小的愛好。哪怕是時過境遷,多年以后,我已經不喜歡吃的當年的那些小零嘴。可我呢,竟然沒有為80歲的母親單獨回老家慶祝過一次生日。兒子的大學生活開始,我才知道反省自己。無論我工作多忙,生意多艱難的時候我都會跟我兒子說,我和爸爸一切都好,你安心讀書。其實疫情期間,我公司早就癱瘓了。我開了多年的餐館,承受不起高昂的房租,已經關閉了。依然對兒子說,咱們家生意一切順利,你放心。理解了做母親的心,知道了我母親的這輩子對我的牽掛,和無奈的等待,我除了經濟上給予母親最好的生活。時間上我盡量的多陪母親。彌補是不可能的了,讓自己心里少一點愧疚。讓母親在有生之年,少一點牽掛。世界上的愛。唯一稱得上大愛的,就是母親的愛。她不但給了你生命,還把她一生最好的年華和愛都給了你。作者簡介:江秀俊,北京市作協會員,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團結報》《青島早報》《勞動午報》《西安午報》《羊城晚報》《桂林晚報》等全國期刊報紙副刊發表稿件上百篇。《巴蜀文學》出品主編:筆墨舒卷 達州廣播電視報(達州新報)《鳳凰樓》副刊選稿基地。凡在“巴蜀文學”平臺上同期閱讀量較高優質稿件,將被達州廣播電視報刊用。投稿郵箱:gdb010@163.com特別說明:來稿嚴禁抄襲,作者投稿時,須在文首標明“原創文章,文責自負”字樣。如不是原創稿件一律拒用。
散文:母愛
從19歲那年離開父母來到北京至今已經24年了。記得第一次離開家的時候,母親送我去車站,一路上叮囑我:“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別想家。”我上了公交車。啟動的時候。我回頭看看母親眼圈紅了。盡管還沒開始走,就開始想家,可是我還是一離開就是多年。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結婚后,我和老公回家,帶著我們6歲的兒子,我開車走好遠的時候我發現母親在跟著我的車跑。車里的我放聲大哭。車外的母親踉踉蹌蹌的追。每一次回家,母親認為最好的東西總能把后備箱裝滿。家里有年邁的奶奶,母親離不了家。直到今天母親沒有去過我的小家一次。開始因為奶奶,后來,母親的身體不允許了。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