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差生”獲諾貝爾獎看我國教育觀
從“差生”獲諾貝爾獎看我國教育觀
諾貝爾獎近日揭曉,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可是又有誰知道,格登中學時生物成績曾墊底,甚至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在筆者看來,格登能從生物成績倒數第一到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除了與其自身的努力堅持分不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處的環境并沒有將其“拋棄”,而是為其實現自己的理想、發展自己的興趣提供了空間。格登回憶稱,自己少年時被生物學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并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的強烈反感。然而,雖然老師斷定其根本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對其作為“強烈反感”,但他還是在學校里養了毛毛蟲,還成功地看著它們變為飛蛾。老師認為他不具備專家的潛能是一回事,允許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卻是另一回事。而反觀我國,這種情形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不要說學生在老師的嚴格管理下
導讀諾貝爾獎近日揭曉,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可是又有誰知道,格登中學時生物成績曾墊底,甚至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在筆者看來,格登能從生物成績倒數第一到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除了與其自身的努力堅持分不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處的環境并沒有將其“拋棄”,而是為其實現自己的理想、發展自己的興趣提供了空間。格登回憶稱,自己少年時被生物學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并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的強烈反感。然而,雖然老師斷定其根本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對其作為“強烈反感”,但他還是在學校里養了毛毛蟲,還成功地看著它們變為飛蛾。老師認為他不具備專家的潛能是一回事,允許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卻是另一回事。而反觀我國,這種情形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不要說學生在老師的嚴格管理下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5/wz/18350411052.jpg)
諾貝爾獎近日揭曉,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可是又有誰知道,格登中學時生物成績曾墊底,甚至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 在筆者看來,格登能從生物成績倒數第一到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除了與其自身的努力堅持分不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處的環境并沒有將其“拋棄”,而是為其實現自己的理想、發展自己的興趣提供了空間。 格登回憶稱,自己少年時被生物學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并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的強烈反感。然而,雖然老師斷定其根本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對其作為“強烈反感”,但他還是在學校里養了毛毛蟲,還成功地看著它們變為飛蛾。老師認為他不具備專家的潛能是一回事,允許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卻是另一回事。而反觀我國,這種情形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不要說學生在老師的嚴格管理下,根本不可能有這一想法,就是有這一想法,剛開始實施,就有可能被老師叫去嚴厲批評,并聯系家長,讓他們幫助糾正學生的做法。這就是當前存在的教育現狀——學校、社會把單一的成才目標灌輸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按照一個模式成長,很少給學生自由生長的空間。 后來考入牛津大學的格登,最初讀的是古典文學,后又轉向動物學,正式開始了他的科研生涯。這聽上去也很“傳奇”。放在我國,像格登這樣的學生也有可能進北大、清華(一門生物不好,或科學科目不行,其他科目的優異表現也可以讓其進名校),可是,進入大學后是很難換專業的,尤其是換到自身并無優勢的專業。很多學生對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但卻不得不學,鮮有機會去學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當然,格登的這種“傳奇”經歷,如果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我國,也算不上什么“傳奇”,與他類似的就有錢偉長先生,甚至比格登更“傳奇”。錢偉長在18歲那年高考中,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總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從沒有學過,考0分。所幸靠著文科成績(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通過了清華的考試。進入清華歷史系的第二天,發生“9·18”事變,錢偉長毅然決定:我不讀歷史系了,我要學造飛機大炮。物理系主任吳有訓禁不住錢偉長的糾纏,提出先讓錢偉長試讀一年。如此,才有了我們今天熟知的錢偉長。 今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頗令國人振奮,但這也不能掩蓋在李政道、楊振寧之外,中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越來越遠的事實。每年諾貝爾獎頒發,我國社會都會集體焦慮,尋思什么時候我國也有本土科學家獲獎。在筆者看來,與其預測我國何時能獲得諾貝爾科技類獎項,還不如反思我國當前的教育環境和學術環境。何時我國能營造像格登、錢偉長先生求學時的教育環境,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選拔學生,不扼殺學生的興趣、愛好,給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的空間,我國科學家離諾貝爾獎也就不遠了。
從“差生”獲諾貝爾獎看我國教育觀
諾貝爾獎近日揭曉,英國醫學教授約翰·格登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可是又有誰知道,格登中學時生物成績曾墊底,甚至被老師斷言絕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在筆者看來,格登能從生物成績倒數第一到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除了與其自身的努力堅持分不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處的環境并沒有將其“拋棄”,而是為其實現自己的理想、發展自己的興趣提供了空間。格登回憶稱,自己少年時被生物學深深吸引,他甚至在學校養過上千只毛毛蟲,并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的強烈反感。然而,雖然老師斷定其根本不可能成為科學家,對其作為“強烈反感”,但他還是在學校里養了毛毛蟲,還成功地看著它們變為飛蛾。老師認為他不具備專家的潛能是一回事,允許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卻是另一回事。而反觀我國,這種情形似乎不大可能發生,不要說學生在老師的嚴格管理下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