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萬般皆自在(蘇軾兩首人生豁達詩詞)
青山依舊在,萬般皆自在(蘇軾兩首人生豁達詩詞)
第一首詞是《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記述了一段“艷遇”,蘇軾與張先同游西湖時,遇到了一個極善鼓箏的妙音娘子。但在蘇軾的描繪下,湖光山色、清音美樂和佳人,成為一幅整體,清麗空靈而又哀怨凄迷,傳達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意趣。蘇軾和張先欲尋訪妙音娘子時,卻發現人已不見,只有江上的青峰依舊在,空留哀怨與縹緲回蕩在湖光山色中。蘇軾在此運用了唐代詩人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恰到好處地融入這幅西湖美景,展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淡然高遠,韻味無窮。對于蘇軾來說,人生中的富貴名利、離合悲歡,都如這鼓箏女子會曲終人散。而山間明月、江上清風,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寶藏。人只有擁有這份霽月風光的胸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風采。
導讀第一首詞是《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記述了一段“艷遇”,蘇軾與張先同游西湖時,遇到了一個極善鼓箏的妙音娘子。但在蘇軾的描繪下,湖光山色、清音美樂和佳人,成為一幅整體,清麗空靈而又哀怨凄迷,傳達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意趣。蘇軾和張先欲尋訪妙音娘子時,卻發現人已不見,只有江上的青峰依舊在,空留哀怨與縹緲回蕩在湖光山色中。蘇軾在此運用了唐代詩人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恰到好處地融入這幅西湖美景,展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淡然高遠,韻味無窮。對于蘇軾來說,人生中的富貴名利、離合悲歡,都如這鼓箏女子會曲終人散。而山間明月、江上清風,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寶藏。人只有擁有這份霽月風光的胸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風采。
一千多年前,黃州的東坡居士蘇軾,已在煙雨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從而有了流傳千古的蘇東坡。人們常認為,是烏臺詩案的歷練,使蘇軾獲得重生,脫胎換骨。然而,他的樂觀與豁達一直深入人心,歷經磨難的洗禮,更顯光彩。正如王安石變法時,因政見不合遭受排擠,自請調至杭州任通判的蘇軾,已展現出從容自若的心態,“此心安處是吾鄉”。在杭州,蘇軾游山玩水,樂此不疲,“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常如到舊游”;贊美西湖美景,“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并深情地寫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杭州,蘇軾創作了許多關于杭州、西湖乃至江南美景的詩詞,使這座城市名垂千古。在杭州,蘇軾結識了王朝云等紅顏知己,以及道潛、張先、劉景文等好友。也為他后來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治理西湖埋下伏筆,使蘇堤名揚四海。在杭州期間,蘇軾開始大量作詞,其中有兩首堪稱詠誦江南山水的經典之作。兩首詞都以景結情,在言有盡意無窮之中,傳達出蘇軾的人生哲思與千古幽情。第一首詞是《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記述了一段“艷遇”,蘇軾與張先同游西湖時,遇到了一個極善鼓箏的妙音娘子。但在蘇軾的描繪下,湖光山色、清音美樂和佳人,成為一幅整體,清麗空靈而又哀怨凄迷,傳達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意趣。蘇軾和張先欲尋訪妙音娘子時,卻發現人已不見,只有江上的青峰依舊在,空留哀怨與縹緲回蕩在湖光山色中。蘇軾在此運用了唐代詩人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恰到好處地融入這幅西湖美景,展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淡然高遠,韻味無窮。對于蘇軾來說,人生中的富貴名利、離合悲歡,都如這鼓箏女子會曲終人散。而山間明月、江上清風,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寶藏。人只有擁有這份霽月風光的胸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風采。第二首詞是《行香子·過七里瀨》,記述了蘇軾巡查富陽,泛舟富春江,經過水流湍急的七里瀨時所見所感。這首詞以時空變幻、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了江南山水的幽美,寄寓了蘇軾的豁達從容。蘇軾觀賞山水,不拘泥于局部的描寫與勾勒,而是像他的人生觀,透著一種圓融通達。他筆下的江水寧靜澄澈,有波平如鏡、游魚可見和白鷺翩飛。從清晨、日間再到月落不同時段的溪水流動,呈現出霜溪冷、沙溪急、月溪明等不同景象。青山重重似畫,曲曲如屏,使蘇軾想起曾經在富春江隱居的嚴光,未曾體味到山水之樂的真意,白白辜負了這片山河。到頭來,哪管什么隱士高官、帝王臣子,都不過是大夢一場,轉眼成空。只有眼前的風景才是永恒的存在: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如同“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如此行云流水,前后呼應,這樣的通透從容,正是蘇軾一以貫之的人生哲學。因此,無論被貶何處,蘇軾都能從容面對,豁達自得。就像他貶謫黃州后二度去杭州,已是王者歸來,“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這樣的蘇東坡,在整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水墨山水畫般的形象,掩映在山水之中,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韻味悠長,言有盡而意無窮,值得我們一生品讀。
青山依舊在,萬般皆自在(蘇軾兩首人生豁達詩詞)
第一首詞是《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記述了一段“艷遇”,蘇軾與張先同游西湖時,遇到了一個極善鼓箏的妙音娘子。但在蘇軾的描繪下,湖光山色、清音美樂和佳人,成為一幅整體,清麗空靈而又哀怨凄迷,傳達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意趣。蘇軾和張先欲尋訪妙音娘子時,卻發現人已不見,只有江上的青峰依舊在,空留哀怨與縹緲回蕩在湖光山色中。蘇軾在此運用了唐代詩人錢起的“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恰到好處地融入這幅西湖美景,展現出中國水墨畫的淡然高遠,韻味無窮。對于蘇軾來說,人生中的富貴名利、離合悲歡,都如這鼓箏女子會曲終人散。而山間明月、江上清風,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寶藏。人只有擁有這份霽月風光的胸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風采。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