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文/王逸軒司馬光說過“父之愛子,教以義方”,真正的愛不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欲望,而是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子女成為一個懂得感恩與尊重,妥善處理好家庭關系與社會責任,能夠控制自己欲望的合格的公民。我的父親在日常中很少會對我說些大道理,幾乎也從來沒有對我以長輩的身份來要求些什么,有關我的事情,父親照例是要先問一句“你想怎么樣”聽完我的想法后,父親會給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并且指出我的思維上的漏洞,最終的決定權仍在我自己手中。在與父親的交流中,我充分感覺到了自己是被尊重的,是被平等對待的,正因為喜歡這種感覺,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也時時刻刻要求自己放低自己的身段,盡可能以一個謙虛的姿態來面對自己身邊的人,也是這種親和力的感染,從初中一直到大學以來,大家都樂意將我推舉為學生干部。而這種人格魅力,也是來源于父親日復一日的影響。“百善孝為先”,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是強調家庭關系的,而“孝”更是我們中華文化優秀精神傳承。父親在這一點上更是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應該怎么對待家中的老人。過節的走動拜訪就不消多說了,父親平日里便喜歡去姑奶奶、姨姥姥家做客,陪兩位老人說說話,有時候帶些營養品,有時候帶著些現金,幾個人圍著小桌子聊天喝水一下午便過去了,父親知道,老人與其說是需要生活用品,其實是更需要子女晚輩的陪伴與關懷。我的爺爺是一個執拗的人,很多事情處理上都固執己見,給我的父親帶來了很多不方便,但是父親少有爭辯,都是在我爺爺后面做著事情的善后,也很少去埋怨自己的父親。正如俚語所說的隔代親,爺爺每每與父親打電話都是要先問我的,于是從初中開始,每周周末父親都會提醒我給爺爺打電話,讓我來逗爺爺開心,很多父親想要提醒爺爺的,也都由我來轉達,諸如天冷加衣、戒煙限酒……這些話可能父親來說,爺爺免不了又是不耐煩,而換作了我,爺爺多少還能聽進去些,于是每次電話我都充當著傳話筒的角色,而父親,自己不抽煙不喝酒,但是還是會給爺爺帶些下酒的豬頭肉與好酒之類的東西來哄爺爺開心。光陰荏苒,如今我求學在外,但是每周周末照例給爺爺打電話,雷打不動,雖然現在也不需要充當“傳話筒”的角色了,但還是會陪爺爺拉拉家常,給爺爺帶來著精神慰藉。對待自己的親人,父親“尊老愛幼”是當之無愧的,家里親戚來問父親些事情的時候,哪怕是吃著飯,父親都會拿出很多時間來解答別人的疑惑。“朋友,以義合者”父親身邊總是有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或是交流學習會上認識的同事,或是父親上學時的同伴,一直到今天他們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對待自己的朋友,父親是非常真誠的,與我另一位叔叔出去學習時,傾聽了他許多壓力與煩惱,對敏感的問題,謹慎地給予建議,真正的站在朋友的立場思考問題,從來都不藏著掖著,只顧自保,也正是因為此,父親到了很多地方,總有朋友提出要盡地主之誼。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我也有了些“少年俠氣”,喜歡結交新的朋友,對朋友更是毫不吝嗇地繼續支持與鼓勵,每次暑寒假總是要和兄弟們吃頓飯的。對待工作,父親的態度是精益求精,每天早早地起床去上班,在教室里等著學生的到來,作為班主任在教導功課的同時,也關心著每個孩子的家庭氛圍,父親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周末開著車挨家挨戶地去學生家家訪,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并且站在專業的角度給予家長正確的教導孩子的方式。哪怕因為犧牲了自己休息時間被我埋怨,他也一直認認真真做著一名優秀人民教師該做的事情。因為有著如此認真的榜樣,我也積極認真地對待自己生活中的各種任務,僅大一一年,便獲得了多次學校表彰與獎學金,今年也是被選為招生視頻主講人。而這種不斷努力,戒驕戒躁的精神,也是我對父親在獲得成就后仍能潛心做學問的學習與繼承。父親對心理學和文學都頗感興趣,從我小學開始,父親便積極參與單位提供的學習活動,后來更是自己主動在市區里找了心理學的輔導班,跟著老師繼續學習。至于文學方面,父親更是多年來筆耕不輟,寫的長文與詩歌在多個雜志與公眾號上有過發表,并且依靠自己的作品加入了市作家協會。父親讓我切身感受到了“熱愛可抵歲月漫長”。這么多年我也一直保有著對舞蹈的喜愛,大學也加入了學校大藝團,代表學校參加各類舞蹈比賽,雖然辛苦,但我也切實體驗到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快樂與成就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親從來沒有指手畫腳過我的生活,也“好像”沒有出現在我的教育中,但其實父親通過其平時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向我傳達了一個和善的長輩、一個孝順的晚輩、一個敬業的職工、一個堅持的愛好者、一個合格的公民應該做的事。我才疏學淺,無法將父親的所有一一說明,但管中窺豹,足以見得父親在我的三觀確立、成長過程中發揮的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也對我的父親說句真摯的感謝。王逸軒,南京財經大學大二學生,熱愛生活,愛好交友和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