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曲藝各有什么曲目
戲曲、曲藝各有什么曲目
2.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陽,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3.梆子腔,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唱腔高亢激越。4.京劇,形成于北京,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是中國戲曲的代表。5.評劇,起源于河北灤縣,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6.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7.晉劇,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8.蒲劇,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9.上黨梆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10.雁劇,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導讀2.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陽,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3.梆子腔,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唱腔高亢激越。4.京劇,形成于北京,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是中國戲曲的代表。5.評劇,起源于河北灤縣,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6.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7.晉劇,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8.蒲劇,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9.上黨梆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10.雁劇,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75031152.jpg)
1. 昆曲,起源于江蘇昆山,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2. 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陽,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3. 梆子腔,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唱腔高亢激越。4. 京劇,形成于北京,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是中國戲曲的代表。5. 評劇,起源于河北灤縣,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6.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7. 晉劇,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8. 蒲劇,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9. 上黨梆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10. 雁劇,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11. 秦腔,流行于陜西省,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12. 二人臺,流行于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13. 吉劇,流行于吉林省,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14. 龍江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15. 豫劇,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16. 越調,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也稱“四股弦”。17. 河南曲劇,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18. 山東梆子,流行于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19. 呂劇,流行于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表演富于生活氣息,通俗質樸。20. 淮劇,流行于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起源于江蘇民間小戲,后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21. 滬劇,流行于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后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2. 滑稽戲,流行于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于上海的“獨角戲”,后發展為滑稽戲。23. 越劇,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源出于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24. 婺劇,流行于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25. 紹劇,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明末。26. 徽劇,流行于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期。27.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28. 閩劇,流行于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29.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帶。30.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31. 高甲戲,流行于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于清代中期。32. 贛劇,流行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33. 采茶戲,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34. 漢劇,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陜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35.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長沙、湘潭一帶。36.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于湖南祁陽、邵陽一帶。37.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38. 粵劇,流行于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39. 潮劇,流行于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40. 桂劇,流行于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41. 彩調,原名“調子”或“采茶”,流行于廣西地區。42. 壯劇,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43.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四川及其周邊地區。44. 黔劇,流行于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45. 滇劇,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46. 傣劇,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區。47. 藏劇,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48. 皮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
戲曲、曲藝各有什么曲目
2.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陽,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3.梆子腔,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唱腔高亢激越。4.京劇,形成于北京,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是中國戲曲的代表。5.評劇,起源于河北灤縣,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6.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7.晉劇,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8.蒲劇,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9.上黨梆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10.雁劇,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