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木蘭
【編者按】
回家過年在中國人心中是一件理所當然且鄭重的事。牛年春節將至,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已有29省區市倡議“就地過年”。不少在外工作的“打工人”在權衡各方利益之下選擇了“就地過年”。雖然不回家過年聽起來有些心酸,但如果讓自己融入當地的年俗,不回家也能過出年味。澎湃新聞·生活方式推出系列“就地過年,過出年味”指南,地域上從南到北,風俗上從閩南文化到老北京文化,以期每一個“打工人”都能過上一個特別且開心的牛年。
提起閩南文化,相信多數人會想到聽不懂但發音“好玩”的閩南話,再從閩南話聯想到地域臺灣省、福建廈門。不過,若要說閩南文化最濃厚的城市,非泉州莫屬。禮佛作為閩南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寺廟在泉州城內乃至“邊緣地區”隨處可見且香火旺盛;泉州大街小巷里深藏著最地道、最經典、最美味的閩南美食;泉州老城保留了從宋代到近代樣式的建筑群。如果你覺得這些還不夠,泉州還有高甲戲(又名“戈甲戲”)、南音、提線木偶戲(也稱“嘉禮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閩南人特有的宗族文化。如果過年留在泉州,可以將泉州玩個遍,美食嘗個遍,文化看個遍。
電腦泉州建有許多宗祠,反映了閩南人的宗族文化。(圖為祥芝鎮上的宗祠)
泉州非常大,以對標上海總面積為例,據百度百科資料,泉州轄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總面積11015平方千米,上海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因此,對于非本地人來說,他們對泉州大概只有模糊的單一的概念,如以清源山為代表的泉州城區、泉州惠安女、泉州安溪茶葉、泉州晉江鞋廠、泉州石獅服裝城等。泉州非常適合自駕游,沿著沿海公路,串起泉州城區與石獅。
泉州西街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保留著大量歷史建筑,除了開元寺、東西塔、誠心塔、名人宅第、近代洋樓之外,還有鱗次櫛比的古大厝。古大厝是閩南人對房子的稱呼,指的是老舊的大房子。傳統的閩南人沿襲著長兄如父的觀念,又因為宗族文化,早先閩南人無論是親兄弟、堂兄弟還是隔代堂兄弟會一起建房子住在一起,頗有相扶相持的意味,因此房子也就必須建造得夠大。古大厝體現了閩南地區的民居建筑文化,也承載著閩南人的宗族文化。
古大厝
閩南人愛吃,西街的小吃體現了閩南豐富的飲食文化。潤餅、醋肉、石獅牛肉羹、燒肉粽、面線糊、海蠣煎、炸五香、泉州咸飯電腦、魚卷、鹵面……令人恨不得能多幾個胃。想到件有趣的事,小時候家人每每去泉州第二醫院總會帶回醫院食堂的饅頭,因為好吃。第二醫院的饅頭緊實,奶香味濃郁。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注重調湯估料,口味清淡,烹調技法多以炸、炒、煮、燉、燜、煎、鹵、淋、蒸等為主。其實,閩菜與粵菜頗有異曲同工之處。
燒肉粽
要說閩南人過春節必須吃什么,那一定少不了燒肉粽。在泉州,一年有兩次必須包粽子、吃粽子,那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燒肉粽意在“燒”和“肉”,“燒”是趁熱吃才好吃,“肉”指的是粽子里必須有三層肉(注:肥瘦相間的豬肉),只有搭配肥瘦相間的豬肉,煮出來的肉粽才會油潤飽滿,其他佐料就看個人的口味了。不過,通常除了三層肉之外,燒肉粽還會添加蝦仁干、香菇、半顆水煮蛋、花生等。此外,燒肉粽蘸甜辣醬吃是閩南人的習慣,也可以說是燒肉粽的“正確吃法”。
電腦醋肉
醋肉是一種油炸的醋腌瘦肉,一般人家家里也會做,尤其遇上禮佛拜拜的節日,媽媽會炸一大碟醋肉。醋肉外表金黃,有著醋與肉混在一起的香氣,而口感像小酥肉。醋肉可做為菜食用,也可作為面線糊的佐料。
牛肉羹
石獅牛肉羹可謂是風頭無兩,還冒著熱氣的牛肉湯上飄著幾片香菜與姜絲,牛肉已經被處理過,外層包裹著厚薄適宜的番薯粉,入口既溫暖又解饞。
開元寺
西街的一頭便是蜚聲海內外的開元寺了,遠遠便能看到開元寺的東西塔。禮佛文化在泉州地區十分興盛,就算是平常的日子,開元寺也是香火鼎盛,更別說初一、十五這種特殊的日子了。開元寺是福建省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弘一法師在閩南生活了十四年,曾在開元寺逗留,因此,開元寺內還設有弘一法師紀念館。
電腦清源山老君巖
來泉州不可不去清源山。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在此匯聚,因此景區內還能看到“儒、道、釋”三家的各種舊跡。最負盛名的當屬位于山腳的宋代老君造像,石像雕刻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清源山不高,正常情況下,走走停停拍照的話,3小時內可爬完。
六勝塔
近年來,位于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的六勝塔重修完成并對外開放。六勝塔是比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是泉州港、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座燈塔,在歷史上起著海上航標的作用,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介紹被收入“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
石獅祥芝
開車走沿海大道可一路暢通無阻抵達祥芝鎮。2017年,由奚岳隆導演、周杰倫監制、蕭敬騰領銜主演的電影《靠譜兄弟》在美麗的祥芝漁港風情小鎮開機。祥芝鎮擁有12.9公里海岸線,純天然沙灘,碼頭,這里是福建省乃至全國的漁業重鎮和水產品加工基地,因此可以在這里看到原始的捕魚業與現代工業技術碰撞下的漁民生活。這是一個煙火氣濃郁,熱情好客,可以體驗慢節奏海邊生活的小鎮。就拿早市來說,早晨七點左右,早市便已熱鬧起來,“地溝油油條”、扁食、煎包、包子饅頭、面線糊、廣州腸粉……沿著馬路一字排開,而菜市場內早已人聲鼎沸,砍豬肉聲、殺價聲夾雜著嘮嗑,常年買菜,街坊鄰居已經非常熟稔。祥芝鎮也有開了十多年的老店,已成為當地人心中的“老字號”,如牛肉旺家的牛肉羹、鹵面,辦宴席一定會去的源義海鮮酒樓,還有陪伴了90后成長的阿臭扁食。
靠海為生的祥芝人
責任編輯:李淑平
校對:欒夢
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