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莧概況是怎么樣的?
籽粒莧概況是怎么樣的?
籽粒莧原產于熱帶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現(xiàn)已廣泛傳播至熱帶、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包括墨西哥、美國、秘魯以及亞洲的尼泊爾、印度、泰國等國家。1982年引入中國,生長良好,遍布全國各地,抗性極強,耐旱、耐鹽堿、耐貧瘠,適應性廣。生物學與生態(tài)學特性方面,籽粒莧具有發(fā)達的圓錐狀根系,主根不發(fā)達,側根發(fā)達,根系主要集中在10至30厘米土層中。植株高大,莖粗,葉大,分枝多,再生能力強,生物量大,生長繁茂。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和河北壩上,生育期為90至100天。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其他宿根性雜草抑制,適當管理后,幼苗很快分枝,生育中期,營養(yǎng)體急劇生長,生長快,分枝多,莖葉茂盛,株高平均230厘米,最高達286厘米,莖粗平均3.6厘米。
導讀籽粒莧原產于熱帶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現(xiàn)已廣泛傳播至熱帶、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包括墨西哥、美國、秘魯以及亞洲的尼泊爾、印度、泰國等國家。1982年引入中國,生長良好,遍布全國各地,抗性極強,耐旱、耐鹽堿、耐貧瘠,適應性廣。生物學與生態(tài)學特性方面,籽粒莧具有發(fā)達的圓錐狀根系,主根不發(fā)達,側根發(fā)達,根系主要集中在10至30厘米土層中。植株高大,莖粗,葉大,分枝多,再生能力強,生物量大,生長繁茂。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和河北壩上,生育期為90至100天。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其他宿根性雜草抑制,適當管理后,幼苗很快分枝,生育中期,營養(yǎng)體急劇生長,生長快,分枝多,莖葉茂盛,株高平均230厘米,最高達286厘米,莖粗平均3.6厘米。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75481152.jpg)
籽粒莧(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 cv.‘R104’),亦稱千穗谷,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高度可達250至350厘米。它的莖具有鈍棱,直徑約為3至5厘米,通常無毛,上部微有柔毛。單葉互生,形狀為倒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全緣或波狀,葉柄長度在3至5厘米之間,無毛,無托葉。圓錐花序頂生,直立,長達60至70厘米,由多個穗狀花序組成,花序上花簇密集。苞片和小苞片呈卵狀鉆形,長度為4至5毫米,是花被片長度的兩倍,背面中脈隆起,尖端成長凸尖。花被片為矩圓形,長度為2至2.5毫米,頂端銳尖或漸尖,顏色為綠色或紫紅色,有1條深色中脈,或長凸尖,柱頭2至3個,為開裂性的周裂蒴果,長度為3至4毫米;種子近球形,直徑約1毫米,顏色有白色、金黃色或黑色,其中黑色者有光澤。籽粒莧原產于熱帶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現(xiàn)已廣泛傳播至熱帶、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包括墨西哥、美國、秘魯以及亞洲的尼泊爾、印度、泰國等國家。1982年引入中國,生長良好,遍布全國各地,抗性極強,耐旱、耐鹽堿、耐貧瘠,適應性廣。生物學與生態(tài)學特性方面,籽粒莧具有發(fā)達的圓錐狀根系,主根不發(fā)達,側根發(fā)達,根系主要集中在10至30厘米土層中。植株高大,莖粗,葉大,分枝多,再生能力強,生物量大,生長繁茂。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和河北壩上,生育期為90至100天。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其他宿根性雜草抑制,適當管理后,幼苗很快分枝,生育中期,營養(yǎng)體急劇生長,生長快,分枝多,莖葉茂盛,株高平均230厘米,最高達286厘米,莖粗平均3.6厘米。籽粒莧是C4植物,對光的利用率高,具有與CO2親和力高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系統(tǒng),能夠捕獲光呼吸呼出的CO2用于光合作用,因此凈光合速率較高。在整個生育時期,以現(xiàn)蕾至盛花期凈光合速率最高,達9.59克/平方米·日,分枝至現(xiàn)蕾期次之,幼苗至分枝期再次之,成熟期凈光合速率最低,僅為1克/平方米·日。籽粒莧干物質積累多,現(xiàn)蕾至盛花期干物質日平均積累量最多,分枝至現(xiàn)蕾期次之,成熟期最少,干物質積累速度最慢的是出苗至分枝期。籽粒莧的飼用價值非常高,既是糧食也是飼料,還可作為蔬菜和觀賞植物。其新鮮莖葉具有高營養(yǎng)價值,苗期葉子蛋白質含量高達21.8%,賴氨酸0.74%;成熟期葉子蛋白質含量仍可達18.8%。整株植物的粗蛋白質、粗脂肪、賴氨酸含量均較高,葉片柔軟,氣味純正,各類畜禽均喜食。籽粒莧的籽粒蛋白質、脂肪、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含量也較高,是畜禽的良好精飼料。栽培方面,籽粒莧可春播或夏播,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在北京約4月20日左右,在東北約5月中、下旬;采用溫床育苗或地膜覆蓋可提早進行。播種深度1至2厘米,播種量根據(jù)不同田塊而定。移栽時如陽光強,應于午后漸涼或陰雨天移栽。墑情差,移栽后宜灌水。定苗的株行距視不同田塊而定,留種的田塊以50×20厘米為宜,留苗10.5至15萬株/公頃,肥地宜稀植,薄地宜密植,作青飼料用的,一年可刈割3至4次,株行距為30×10厘米,留苗30萬株/公頃。在苗高8至10厘米(二葉期)時間苗,10至15厘米高時(四葉期)定苗,苗期中耕1至2次,若過分春旱,應適當溝灌保苗,現(xiàn)蕾期灌水一次,可增產12%以上。株高1至1.5米時應行培土,防止倒伏。追施化肥有顯著的增產效果,追施尿素600千克/公頃。籽粒莧為無限花序,成熟期不一,植株高矮參差不齊,故采種時應分期進行,可在花序中部種子成熟時一次割割,以免脫粒。主要病蟲害有皺葉病、根腐病,可用甲基托布津噴施葉面治療皺葉病,根腐病可先除去病苗,然后在病株穴內噴灑石灰水。蟲害可用敵敵畏或敵殺死噴灑,治蟲效果達99%。籽粒莧還有其他用途,如食用時籽粒可直接煮粥,味道清香,似西餐中的西米。籽粒粉可作為面包、餅干和糕點的優(yōu)良添加劑,可制成營養(yǎng)豐富的嬰兒和老年食品。籽粒粉與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食用時,營養(yǎng)成分與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所推薦的人類最佳營養(yǎng)成分相吻合。籽粒中含脂肪量高達10%以上,是玉米的3倍,又是提取植物油的良好資源。籽粒可制作爆花糖,是嬰兒的佳品。籽粒莧的幼苗莖葉營養(yǎng)豐富,為人們喜愛的蔬菜。
籽粒莧概況是怎么樣的?
籽粒莧原產于熱帶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現(xiàn)已廣泛傳播至熱帶、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包括墨西哥、美國、秘魯以及亞洲的尼泊爾、印度、泰國等國家。1982年引入中國,生長良好,遍布全國各地,抗性極強,耐旱、耐鹽堿、耐貧瘠,適應性廣。生物學與生態(tài)學特性方面,籽粒莧具有發(fā)達的圓錐狀根系,主根不發(fā)達,側根發(fā)達,根系主要集中在10至30厘米土層中。植株高大,莖粗,葉大,分枝多,再生能力強,生物量大,生長繁茂。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和河北壩上,生育期為90至100天。幼苗期生長緩慢,易受其他宿根性雜草抑制,適當管理后,幼苗很快分枝,生育中期,營養(yǎng)體急劇生長,生長快,分枝多,莖葉茂盛,株高平均230厘米,最高達286厘米,莖粗平均3.6厘米。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