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77838752.jpg)
瓦維洛夫是俄國(蘇聯)的遺傳學家,他在20世紀20~30年代組織了一系列考察活動,研究了全球的農作系統、作物利用情況、民族植物學以及環境情況,收集了超過15萬份種質資源,包括野生近緣種,并對它們進行了表型多樣性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一整套關于作物起源的理論。瓦維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理論是他學說的核心。他在1926年的研究中提出,通過研究作物的變異類型可以確定其起源中心,而具有最大遺傳多樣性的地區就是該作物的起源地。到了1930年代,瓦維洛夫進一步修正了這個理論,認為確定作物起源中心不僅要考慮遺傳多樣性,還要考慮野生近緣種的遺傳多樣性,并參考考古學、人文學等資料。在1935年,瓦維洛夫分析了600多個物種(包括一部分野生近緣種)的表型遺傳多樣性的地理分布,并發表了“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在這篇論文中,他指出主要作物有八個起源中心,外加3個亞中心。這些中心在地理上往往被沙漠或高山所隔離,被稱為“原生起源中心”。在這些中心內,作物野生近緣種和顯性基因常常存在。瓦維洛夫還發現,在遠離原生起源中心的地方,有時也會產生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并且可能存在原生起源中心沒有的變異。他將這樣的地區稱為“次生起源中心”。瓦維洛夫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是“變異的同源系列法則”,該法則認為在同一個地理區域,在不同的作物中可以發現相似的變異。也就是說,如果在一種作物中發現某一特定性狀或表型,那么也可能會在同一地區的另一種作物中發現相同的性狀或表型。此外,瓦維洛夫還提出了“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原生作物是指那些很早就進行了栽培的古老作物,如小麥、大麥、水稻、大豆、亞麻和棉花等;次生作物指那些開始是田間的雜草,然后較晚才慢慢被拿來栽培的作物,如黑麥、燕麥、番茄等。瓦維洛夫的學說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的學生茹科夫斯基在1975年提出了“栽培植物基因大中心”理論,認為有12個大中心,幾乎覆蓋了整個世界,而茹科夫斯基還提出了與栽培種在遺傳上相近的野生種的小中心概念,并提出了“原生基因大中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