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藝術-看戲與聽戲
戲劇藝術-看戲與聽戲
聽戲與看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不同的戲劇欣賞方式,但實際上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聲腔劇種、戲曲流派、角色行當、劇場與觀眾的關系、文學與舞臺藝術、寫實與寫意的手法,以及視聽元素的相互關系等。這些方面不僅反映了戲劇形態的發展演變,也體現了審美觀念的變遷和沖突。因此,梳理聽戲與看戲的歷史變遷,對于澄清和解釋相關的歷史事實和理論觀點具有重要意義。
導讀聽戲與看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不同的戲劇欣賞方式,但實際上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聲腔劇種、戲曲流派、角色行當、劇場與觀眾的關系、文學與舞臺藝術、寫實與寫意的手法,以及視聽元素的相互關系等。這些方面不僅反映了戲劇形態的發展演變,也體現了審美觀念的變遷和沖突。因此,梳理聽戲與看戲的歷史變遷,對于澄清和解釋相關的歷史事實和理論觀點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戲曲藝術,特別是以京劇為代表的劇種,與觀眾的審美關系主要體現在“看戲”上,這種方式是在早期的“聽戲”方式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種從聽覺向視覺轉化的過程,顯示了聲腔藝術逐漸被更為廣泛的視覺表演藝術所邊緣化。然而,簡單地將京劇的發展歸結為由聽戲到看戲的轉變是不準確的。中國戲劇中的聽戲與看戲之間的演變關系要復雜得多,并不完全等同于折子戲與連臺本戲的區別。聽戲與看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不同的戲劇欣賞方式,但實際上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聲腔劇種、戲曲流派、角色行當、劇場與觀眾的關系、文學與舞臺藝術、寫實與寫意的手法,以及視聽元素的相互關系等。這些方面不僅反映了戲劇形態的發展演變,也體現了審美觀念的變遷和沖突。因此,梳理聽戲與看戲的歷史變遷,對于澄清和解釋相關的歷史事實和理論觀點具有重要意義。郭英德先生指出,在傳奇出現之前,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戲劇觀念:一種是唐宋時期人們認為戲劇的本質在于表演技藝的“戲”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民間戲曲中得到繼承和發展;另一種是元代人們認為戲劇的本質在于詩歌的“曲”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明代中葉非常盛行。這兩種觀念實際上代表了南戲與雜劇、聽戲與看戲的分野。雜劇更側重于“聽戲”,即重視“曲中之戲”,而南戲則更側重于“看戲”,即重視“戲中之曲”。如果采用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提出的大傳統與小傳統的分析框架,中國戲劇的發展也可以看作是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進行的:一條是以上層文人士大夫為代表的大傳統的“曲”的發展道路,另一條是以市民和農民為代表的小傳統的民間戲曲即“戲”的發展道路。這兩條路徑并非完全分離,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過程。因此,盧冀野將中國戲劇史描述為“兩頭尖的橄欖型”是不太準確的,因為“戲”的傳統一直存在,并在歷史中與“曲”的傳統并肩發展。梅蘭芳提到的聽戲與看戲的區別,與青衣和花旦的不同表演風格有關。青衣專注于唱功,而不太講究表情和身段;而花旦則側重于表情、身段和動作,服裝色彩也更加夸張和絢麗。這種差異反映了觀眾對不同角色的不同期待,形成了重聽而不重看的習慣。至于京派和海派的聽戲與看戲之爭,這已經加入了西方文化影響的因素,是傳統戲曲向近代戲曲發展變革過程中中西文化及戲劇觀念沖突的體現。海派京劇的產生有著更為特殊和復雜的時代背景,包括戲曲改良運動的影響,以及西方現代文藝如話劇、電影、音樂的傳入。總之,戲劇不僅是故事的表演,更是對真實人生歷程的模擬;它不是單純的宗教儀式,而是對生活百態的展現。戲劇反映了民間文化形式,其歷史實際上是民眾的生活史。
戲劇藝術-看戲與聽戲
聽戲與看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不同的戲劇欣賞方式,但實際上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聲腔劇種、戲曲流派、角色行當、劇場與觀眾的關系、文學與舞臺藝術、寫實與寫意的手法,以及視聽元素的相互關系等。這些方面不僅反映了戲劇形態的發展演變,也體現了審美觀念的變遷和沖突。因此,梳理聽戲與看戲的歷史變遷,對于澄清和解釋相關的歷史事實和理論觀點具有重要意義。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