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盤數據填充軟件
u盤數據填充軟件
NVMe協議的出現和PCIe規范的日新月異,推動了SSD產品的飛速發展,但相比之下,USB存儲產品顯得艱難的多。雖然USB規范一直在升級,但是以Intel為首的USB-IF組織最大的興趣還是為USB規范反復改名,雷電接口的存在也讓廠商們不免三心二意。那么,USB存儲產品除了用NVMe SSD喝湯之外,還有什么方法突圍嗎?今天就帶來大華S809 U盤測試報告。說到大華品牌,很多人可能非常陌生,事實上它不但是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二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線也進一步拓展,U盤、M.2 SSD都有涉獵。大華S809的外包裝采用硬殼彩印紙盒包裝。里面沒有值得一說的附件,打開基本就是一個U盤。從正面看,S809是全金屬外殼三節構造。U盤的接口部分是向上撥開保護套,Type-A可以看到是磁吸固定。
導讀NVMe協議的出現和PCIe規范的日新月異,推動了SSD產品的飛速發展,但相比之下,USB存儲產品顯得艱難的多。雖然USB規范一直在升級,但是以Intel為首的USB-IF組織最大的興趣還是為USB規范反復改名,雷電接口的存在也讓廠商們不免三心二意。那么,USB存儲產品除了用NVMe SSD喝湯之外,還有什么方法突圍嗎?今天就帶來大華S809 U盤測試報告。說到大華品牌,很多人可能非常陌生,事實上它不但是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二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線也進一步拓展,U盤、M.2 SSD都有涉獵。大華S809的外包裝采用硬殼彩印紙盒包裝。里面沒有值得一說的附件,打開基本就是一個U盤。從正面看,S809是全金屬外殼三節構造。U盤的接口部分是向上撥開保護套,Type-A可以看到是磁吸固定。
u盤數據填充軟件(u盤數據填充軟件下載)一、產品外觀介紹NVMe協議的出現和PCIe規范的日新月異,推動了SSD產品的飛速發展,但相比之下,USB存儲產品顯得艱難的多。雖然USB規范一直在升級,但是以Intel為首的USB-IF組織最大的興趣還是為USB規范反復改名,雷電接口的存在也讓廠商們不免三心二意。那么,USB存儲產品除了用NVMe SSD喝湯之外,還有什么方法突圍嗎?今天就帶來大華S809 U盤測試報告。說到大華品牌,很多人可能非常陌生,事實上它不但是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二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線也進一步拓展,U盤、M.2 SSD都有涉獵。大華S809的外包裝采用硬殼彩印紙盒包裝。里面沒有值得一說的附件,打開基本就是一個U盤。從正面看,S809是全金屬外殼三節構造。從背面就可以看到U盤自帶雙接口,同時支持Type-A和Type-C接口。U盤的接口部分是向上撥開保護套,Type-A可以看到是磁吸固定。Type-C這邊打開方式相同,不過使用卡扣固定,相對更緊一些。Type-A口插入電腦后大致效果如圖,U盤正面需要留出較大的空間才能使用。Type-C安裝使用效果類似,不過Type-C允許正反插,空間利用上會更靈活一些。S809的重量約為32克,對比一般的U盤還是更重一些,稍有壓手感,但是還是會比SSD外置盒來的輕。簡單介紹一下測試平臺。電腦二、產品性能測試初步測試發現大華S809的性能表現相當不錯,所以這次直接使用測試SSD的方式較為嚴苛的進行測試。由于相比標準的SSD測試,大華S809是通過USB協議來運行,所以對比AHCI和NVME協議的SSD還是會有些吃虧。所以后續還有針對移動存儲設備的測試。· 橫向對比中統計的經過全盤擦寫和重新分區,消除新盤的雞血狀態。· 連續讀寫性能選取HD TUNE的大文件讀寫測試,文件大小為50GB。· 4K隨機性能采用IOMETER混合讀寫,分別進行QD1的淺隊列和QD32的深隊列測試。因為日常使用中不會存在純粹的讀寫行為,會在讀寫測試中反向混入25%的負載(例如讀取測試中75%讀取,25%寫入)。· 現在部分SSD會通過玩命調教固件來提升4K的隨機數值,所以這邊引入4K離散值統計來讓那些表面SSD露出原型。公式中是對U盤自身IOPS平均值計算離散程度,不會出現性能低的,離散也會較低的BUG。· 離散測試是通過IOMETER來跑,測試前會先運行120秒預熱,然后運行12分鐘收集600個數據樣本。所以我的離散測試會比較針對存儲顆粒的自身性能。· IO延遲的部分則會采用AS SSD 10G文件測試,連續三次讀寫延遲的數據取平均值。· SSD測試共測試了5個模式,空盤PCH通道、空盤PCH通道+風扇、90%填充PCH通道、90%填充PCH通道+風扇、空盤CPU通道。橫向對比的統計統一采用空盤PCH通道。電腦以下為橫向對比統計的圖表,從評分上來統計大華S809已經達到入門級別SATA SSD的水平,考慮到USB協議的效率和U盤的體積,這個結果已經相當不容易了。結合離散圖表一起來看會更清晰。相比于SSD,大華S809主要還是IOPS的絕對值會比較低,影響了性能評分。在離散上來說還是表現的比較好的,搞好散熱做WIN TO GO這類比較復雜的應用也不會有什么問題。接下來對比各類型的移動設備,包含標準的U盤閃迪CZ80、聯力硬盤盒JMS567主控的USB-SATA轉接板、聯力硬盤盒ASM1061主控的USB-SATA轉接板、LACE硬盤盒ASM1153主控的USB-SATA轉接板、HIK的NVME移動硬盤盒、ROG幻影NVME移動硬盤盒。其中SATA盤用的是WD藍盤250G,NVME盤用的是WD藍盤SN570。測試軟件為AS SSD和3DMARK STORAGE。可以看到大華S809的性能與SATA移動硬盤較為接近,與NVMe移動硬盤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所以對移動設備來說,性能已經夠用了。HD TUNE的讀取曲線,可以看到總來說曲線比較平穩,波動不算大,平均速度約為256.6MB/s。HD TUNE的寫入曲線比讀取更有規律,平均速度約為223.8MB/s。50G大文件的讀寫測試,曲線基本是一條直線,所以不存在換內緩外之分。最后來看一下一般基準軟件的測試結果:簡單總結:產品優點:· 大華S809產品性能接近SATA SSD的外接硬盤,體積重量上小于SATA SSD和NVMe SSD外接硬盤盒。是同等體積重量下性能較好的方案。產品缺點:· 大華S809的安裝兼容性上會有些不方便,部分安裝角度上會存在避位沖突。總體來說,大華S809是一款具備旗艦性能的U盤產品,除了文件移動存儲等常規使用之外,用于WIN TO GO等更復雜的應用場景也是毫無壓力。這類產品顯然對移動存儲設備的集成化提升了一個檔次。
u盤數據填充軟件
NVMe協議的出現和PCIe規范的日新月異,推動了SSD產品的飛速發展,但相比之下,USB存儲產品顯得艱難的多。雖然USB規范一直在升級,但是以Intel為首的USB-IF組織最大的興趣還是為USB規范反復改名,雷電接口的存在也讓廠商們不免三心二意。那么,USB存儲產品除了用NVMe SSD喝湯之外,還有什么方法突圍嗎?今天就帶來大華S809 U盤測試報告。說到大華品牌,很多人可能非常陌生,事實上它不但是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二的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線也進一步拓展,U盤、M.2 SSD都有涉獵。大華S809的外包裝采用硬殼彩印紙盒包裝。里面沒有值得一說的附件,打開基本就是一個U盤。從正面看,S809是全金屬外殼三節構造。U盤的接口部分是向上撥開保護套,Type-A可以看到是磁吸固定。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