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佛教用語,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當中,甚至不易被發覺?
哪些佛教用語,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當中,甚至不易被發覺?
以下是一些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中的佛教用語,節選自《俗語佛源》以及《佛源語詞詞典》。1.世界:原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中有“世界”一詞的定義:“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如今,“世界”一詞廣泛用于指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總和。2.妄想:《楞嚴經》中提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里的“妄想”指的是虛妄的想法。3.方便:《維摩詰所說經》中提到“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這里的“方便”指的是靈活應對,以達到目的的方法。4.煩惱:指擾亂心性的因素,如《成唯識論》中所述“由斷續生煩惱障故”,主要指貪、嗔、癡三毒。
導讀以下是一些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中的佛教用語,節選自《俗語佛源》以及《佛源語詞詞典》。1.世界:原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中有“世界”一詞的定義:“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如今,“世界”一詞廣泛用于指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總和。2.妄想:《楞嚴經》中提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里的“妄想”指的是虛妄的想法。3.方便:《維摩詰所說經》中提到“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這里的“方便”指的是靈活應對,以達到目的的方法。4.煩惱:指擾亂心性的因素,如《成唯識論》中所述“由斷續生煩惱障故”,主要指貪、嗔、癡三毒。
![](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8/wz/18369142652.jpg)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后,與中國的文化發展緊密相連。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可以追溯到孫權時期的康僧會,南北朝的鳩摩羅什,以及唐朝的玄奘和惠能等大師。佛教不僅在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而且與中國文化相互影響,難分彼此。佛教文化在中國,很多時候更多地表現為文化層面而非純粹的信仰。盡管沒有多少人出家,但佛教的理念卻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以下是一些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中的佛教用語,節選自《俗語佛源》以及《佛源語詞詞典》:1. 世界:原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中有“世界”一詞的定義:“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如今,“世界”一詞廣泛用于指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總和。2. 妄想:《楞嚴經》中提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里的“妄想”指的是虛妄的想法。3. 方便:《維摩詰所說經》中提到“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這里的“方便”指的是靈活應對,以達到目的的方法。4. 煩惱:指擾亂心性的因素,如《成唯識論》中所述“由斷續生煩惱障故”,主要指貪、嗔、癡三毒。5. 實際:《金光明最勝王經》中提到“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遲陪鍵槃。”這里的“實際”指的是真實的、不變的境界。6. 導師:在佛教中,佛為眾生指點迷津,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如《佛報恩經》中所述“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槃徑,使得無為,常得安樂。”這些詞語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佛教用語已經深入漢語之中,感興趣的人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知識。
哪些佛教用語,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當中,甚至不易被發覺?
以下是一些已經融入到日常漢語中的佛教用語,節選自《俗語佛源》以及《佛源語詞詞典》。1.世界:原指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教《楞嚴經》中有“世界”一詞的定義:“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如今,“世界”一詞廣泛用于指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總和。2.妄想:《楞嚴經》中提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這里的“妄想”指的是虛妄的想法。3.方便:《維摩詰所說經》中提到“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這里的“方便”指的是靈活應對,以達到目的的方法。4.煩惱:指擾亂心性的因素,如《成唯識論》中所述“由斷續生煩惱障故”,主要指貪、嗔、癡三毒。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