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淝河西淝河-簡介
西淝河西淝河-簡介
2.在明清兩代的地理志中,這條河被稱為西肥水和西淝河。它的源頭位于河南省柘城縣東南的安平鎮西溫渡口,最初的河段稱為清水河。3.西淝河流經唐崗集、劉集和汲水集,從淝河口進入安徽省,并在亳縣孟家橋以下正式被稱為西淝河。4.1951年的治淮工程改變了西淝河的流向,將其從柘城縣淝河集樊橋西引導至渦河。5.目前,西淝河的上源位于油名河南岸的淝河集,流經太和縣和渦陽縣,進入利辛縣后繼續東南流,經過王市鎮和闞疃集,最終在展溝集東出境,流經穎上和鳳臺縣,最終在峽山口注入淮河。6.西淝河原長265公里,經過改造后長度有所縮短。流域在黃河奪淮之前,灌溉設施發達,但隨后遭受黃河泛濫的嚴重破壞,河道、溝渠受到嚴重破壞,洪澇災害頻發。
導讀2.在明清兩代的地理志中,這條河被稱為西肥水和西淝河。它的源頭位于河南省柘城縣東南的安平鎮西溫渡口,最初的河段稱為清水河。3.西淝河流經唐崗集、劉集和汲水集,從淝河口進入安徽省,并在亳縣孟家橋以下正式被稱為西淝河。4.1951年的治淮工程改變了西淝河的流向,將其從柘城縣淝河集樊橋西引導至渦河。5.目前,西淝河的上源位于油名河南岸的淝河集,流經太和縣和渦陽縣,進入利辛縣后繼續東南流,經過王市鎮和闞疃集,最終在展溝集東出境,流經穎上和鳳臺縣,最終在峽山口注入淮河。6.西淝河原長265公里,經過改造后長度有所縮短。流域在黃河奪淮之前,灌溉設施發達,但隨后遭受黃河泛濫的嚴重破壞,河道、溝渠受到嚴重破壞,洪澇災害頻發。
1. 西淝河,古稱夏肥水,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河流。在不同的歷史文獻中,它有多種稱呼,如《水經注》中提到的沙水,源自城父縣。2. 在明清兩代的地理志中,這條河被稱為西肥水和西淝河。它的源頭位于河南省柘城縣東南的安平鎮西溫渡口,最初的河段稱為清水河。3. 西淝河流經唐崗集、劉集和汲水集,從淝河口進入安徽省,并在亳縣孟家橋以下正式被稱為西淝河。4. 1951年的治淮工程改變了西淝河的流向,將其從柘城縣淝河集樊橋西引導至渦河。5. 目前,西淝河的上源位于油名河南岸的淝河集,流經太和縣和渦陽縣,進入利辛縣后繼續東南流,經過王市鎮和闞疃集,最終在展溝集東出境,流經穎上和鳳臺縣,最終在峽山口注入淮河。6. 西淝河原長265公里,經過改造后長度有所縮短。流域在黃河奪淮之前,灌溉設施發達,但隨后遭受黃河泛濫的嚴重破壞,河道、溝渠受到嚴重破壞,洪澇災害頻發。7. 1950年后,政府著手治理西淝河,采取了筑堤、疏浚河道和建閘等措施,提高了防洪和灌溉能力。8. 1971年,西淝河上段被引入茨淮新河,減輕了洪水壓力。入淮河口的閘門擴建后,排水效率得到提升。9. 西淝河位于潁、渦、芡、泥黑河流域之間,全長250公里,流域面積從最初的4750平方公里減少至3200平方公里。10. 沿岸地區通過水利設施的改造,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水利條件。現在的西淝河發源于淝河集,流經太和、亳州、利辛、渦陽等六縣,最終匯入淮河。
西淝河西淝河-簡介
2.在明清兩代的地理志中,這條河被稱為西肥水和西淝河。它的源頭位于河南省柘城縣東南的安平鎮西溫渡口,最初的河段稱為清水河。3.西淝河流經唐崗集、劉集和汲水集,從淝河口進入安徽省,并在亳縣孟家橋以下正式被稱為西淝河。4.1951年的治淮工程改變了西淝河的流向,將其從柘城縣淝河集樊橋西引導至渦河。5.目前,西淝河的上源位于油名河南岸的淝河集,流經太和縣和渦陽縣,進入利辛縣后繼續東南流,經過王市鎮和闞疃集,最終在展溝集東出境,流經穎上和鳳臺縣,最終在峽山口注入淮河。6.西淝河原長265公里,經過改造后長度有所縮短。流域在黃河奪淮之前,灌溉設施發達,但隨后遭受黃河泛濫的嚴重破壞,河道、溝渠受到嚴重破壞,洪澇災害頻發。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