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這一社會現象,源自于重男輕女的觀念與工業化時代的碰撞。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被壓抑,不能公開露面。工業革命的浪潮,尤其是珠三角紡織業的興起,對勞動力的需求激增。同時,失去土地的農民增多,進廠工作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在這種背景下,不少未婚女性,出于對家庭的貢獻考慮,選擇成為自梳女。她們犧牲個人幸福,為家庭帶來經濟支持。然而,對于自梳女現象的解讀,卻存在爭議。一些廣府人試圖通過歷史敘事,將自梳女的出現解釋為女權意識的覺醒,試圖為這一歷史現象賦予正面意義。然而,這種解釋往往忽略了自梳女背后的社會背景和個體選擇的復雜性。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對中國女權主義抱有淺薄認識的群體,將這一現象視為對過去男權社會的控訴,為悲劇現象洗白。這種做法,既讓人感到悲哀,又讓人感到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