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中有豐富的關于宇宙結構的設想。遠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中國古代就逐漸形成了“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直觀且樸素的宇宙觀。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這種觀念又逐漸演變成了“蓋天說”。蓋天說認為,大地不是平整的方形,而是一個拱形,天空則像一個斗笠,而大地則像一個倒扣的盤子。戰國時代的尸佼在《尸子》一書中對宇宙概念進行了明確的闡述,他寫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句話的意思是:宇指的是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也就是空間。宙指的是過去、現在和將來,也就是時間。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一書中提到:“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這里描述的是渾天說。這個學說的重要成就是肯定了地球是球形的,并且大地是懸掛在空間的球體。宇宙演化觀念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在《淮南子·俶真訓》中提出了:“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的觀點,這表明世界有其開創之時,有其開創以前的時期,也有其開創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詳細描述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混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和演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