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相濡以沫出自《莊子》。
相濡以沫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莊子》。
《莊子》是道家哲學家莊子的作品集,該書內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探討。其中,“相濡以沫”這個成語便出自《莊子》中的一篇名為《外物》的章節。
在這個章節中,“相濡以沫”用來形容兩只瀕臨干涸的鳥,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用身邊僅剩的水相互滋潤對方,以此維系生命。這個成語后來逐漸演變為用來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互相救助,以此來共度難關。至今,“相濡以沫”常被用來形容夫妻之間在困難時期的深厚情感,或是團隊之間在困境中的團結互助。這個成語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情感深度,使其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總之,《莊子》作為道家經典之一,收錄了許多富有哲理與深意的成語和故事,“相濡以沫”便是其中之一,流傳至今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