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早已入班超”出自明代王稚登的《海夷八首(嘉靖甲寅)》。“玉門早已入班超”全詩《海夷八首(嘉靖甲寅)》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929119a182ef76c6a7ef633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明代王稚登任公瘦骨氣蕭蕭,亂后雕弓卻在腰。銅柱未曾標馬援,玉門早已入班超。孤身去國心應折,群盜經時氣轉驕。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4dde71190ef76c6dca330ab8f16fdfaaf51673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聞道墨縗重奉詔,佩刀騎馬答清朝。¤《海夷八首(嘉靖甲寅)》王稚登 翻譯、賞析和詩意《海夷八首(嘉靖甲寅)》是明代王稚登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翻譯:海外異族凋零瘦弱,戰亂之后,雕制的弓卻依然系在腰間。銅柱無法永遠標示馬援的功績,而玉門卻早已迎接了班超的到來。孤身離鄉,心靈應當折斷;眾盜肆虐,時代的風氣變得傲慢。聽說墨縗重被皇帝賜予,我佩戴刀劍,騎馬應對清朝的召喚。詩意: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身處亂世的士人的心境。作者以自己為主角,表達了他身處異域、孤身遠離家鄉的困境。他雖然瘦骨嶙峋,但仍帶著雕制的弓箭,表明他保持著士人的風骨。然而,他的功績無法永遠被正當地記錄和銘記,而時代的風氣也正在逐漸變壞。盡管如此,他依然聽從皇帝的召喚,佩戴刀劍,準備為清朝效力。賞析:這首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士人在亂世中的心境和境遇。詩中的"海夷"指的是海外異族,他們的形勢凋零,而作者自己也身處其中,感受到了戰亂帶來的困境。然而,他仍然堅守著士人的品質,保持著堅韌的精神。銅柱無法永遠標示馬援的功績,反映了歷史的遺憾和不完全,而玉門早已迎接班超的到來,表達了時代的變遷和更替。詩人孤身去國,心靈應當折斷,展現了他對故土的思念和無奈。而時代的風氣變得傲慢,群盜橫行,揭示了社會動蕩時期的黑暗面。最后,詩人聽從皇帝的召喚,佩戴刀劍,表明他仍然愿意為清朝效力,這體現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士人在亂世中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表達了對時代變遷和社會風氣的反思,同時展現了作者堅守士人風骨和對國家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