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顆亂液纖粒相互粘結,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結構。除了砂土,自然條件下土壤顆粒通常以結構形式聚集,影響土壤生產性狀。土壤結構包括片狀、塊狀、柱狀和小顆粒粒狀等類型。旱地表層常見片狀土壤結皮和板結層。在荒漠、半荒漠地區,土壤表面由苔蘚、地衣、地錢、真菌、細菌等低等植物生長形成的生物—土壤片狀結構,也稱荒漠生物結皮,是沙地固定的重要標志。塊狀結構和柱狀結構內部孔隙少,結構致密緊實,屬于不良結構體。農民通常稱大的土塊為坷垃。良好的土壤結構體是團粒結構,近似球形,較疏松多孔,直徑在0.25~10mm之間。微團粒直徑為0.25mm。團粒結構在耕層較為常見,被群眾稱為“螞蟻蛋”或“米糝子”。團粒結構的多少和質量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的水平。在水田中,微團粒的數量比團粒結構更為重要,肥沃的稻田土壤微團粒數量通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