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這是一項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它山堰全長113.7米,堰面頂級寬3.2米,第二級寬4.8米,總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塊是長2至3米、寬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條石,堰頂可以溢流。它的選址合理,設計科學,具有阻咸(防止海水倒灌)、灌溉、泄洪等功能。1988年,它山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二、鄭國渠;
導讀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這是一項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它山堰全長113.7米,堰面頂級寬3.2米,第二級寬4.8米,總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塊是長2至3米、寬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條石,堰頂可以溢流。它的選址合理,設計科學,具有阻咸(防止海水倒灌)、灌溉、泄洪等功能。1988年,它山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二、鄭國渠;
一、它山堰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這是一項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它山堰全長113.7米,堰面頂級寬3.2米,第二級寬4.8米,總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塊是長2至3米、寬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條石,堰頂可以溢流。它的選址合理,設計科學,具有阻咸(防止海水倒灌)、灌溉、泄洪等功能。1988年,它山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二、鄭國渠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今天的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鄭國渠首的兩個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開鑿。鄭國渠是我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治鄴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三、靈渠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它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四、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這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都江堰巧妙的選擇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頂端結合部作為堰址,鑿開玉壘山伸同江心的余脈,形成堅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寶瓶口引水口。同時,它在岷江彎道江心作魚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又在魚嘴分水堤與寶瓶口引水口之間,構作飛沙堰泄洪道,自動泄洪排沙,既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防止洪澇災害發生。都江堰的建造,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秦國的兼并天下的作戰打下扎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這是一項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屬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它山堰全長113.7米,堰面頂級寬3.2米,第二級寬4.8米,總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塊是長2至3米、寬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條石,堰頂可以溢流。它的選址合理,設計科學,具有阻咸(防止海水倒灌)、灌溉、泄洪等功能。1988年,它山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它山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二、鄭國渠;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