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波作為教練,表現稱得上不錯,然而他的執教成績雖屬優秀,卻非完美。冠軍的缺失使得他在管理球隊時面臨挑戰,尤其是對那些大牌球員。他的策略是傾向于使用新兵,這樣便于管理。但是,要取得顯著成就,往往離不開那些頂尖球員。因此,在第一次執教國家隊時,他在亞洲杯小組賽中的戰績并不理想,當時他聲稱是在練兵,然而在世界足球舞臺上,沒有球隊會在重要的杯賽中以練兵為主,這反映了中國足協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方式讓人感到缺乏理智,也影響了人們對結果的預期。盡管如此,由于人們對他練兵理由的同情,他獲得了第二次執教國家隊的機遇。在這方面,他基本上展現了自己的實力,成功帶領中國隊晉級到十二強賽。然而,在實際的比賽中,他未能取得任何勝利,換人策略也受到質疑。雖然他有一定的能力,但似乎并不足以深入研究中國足球的復雜性。多年來,盡管教練更迭,問題依舊存在,這讓我感覺到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于教練,而在于缺乏優秀的球員。中國擁有出色的后衛和后腰球員,但在攻擊中場和前鋒位置上卻顯得不足,僅有武磊的表現還算突出。這種短缺的原因可能在于聯賽和青訓體系。小球員的培養不足,選材范圍有限,加之聯賽的水平不高,本土球員缺少足夠的比賽機會。此外,對外援的過度依賴也是一個問題,外援通常占據前鋒和攻擊中場的位置,使得中國球員難以脫穎而出。即便有球員能夠嶄露頭角,其所在的球隊也可能因此而降級。可以說,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歸咎于中國足協的政策。他們本應調整青訓體系,然而由于政績考核體系的問題,即便青訓成果顯著,功勞也未必會歸于足協,而工作卻必須由他們完成。因此,沒有人愿意去著手解決這一問題。小球員被送往海外訓練,但足協似乎并不關心他們能否真正成長起來,對此我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