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的特產之一是畬寨金薯米,這種特產采用紅薯作為原料。紅薯,也稱作甘薯、山芋、地瓜或紅苕,早在明萬歷年間就從呂宋(現今的菲律賓)引入中國。當時,福建巡撫金學智鼓勵民眾廣泛種植,因此得名“金薯”。隨著明代畬民的大規模遷移至閩東地區,畬族人民在山區廣泛種植金薯,并將其加工成“番薯米”,作為主食,增強了體質,并確保了民族的繁衍。畬族民間有諺語云:“番薯米吃到老”。畬族的線面制作工藝傳承自南宋,至今已有超過八百年的歷史。關于線面的制作,畬族民間流傳著一段神話故事:九天玄女,王母娘娘之女,為慶祝母親壽辰,精心制作了一種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寓意著母親長壽以及天下太平。自那以后,畬族人民對線面有了特殊的情感,將其與生日長壽、分娩慶祝、婚禮喜慶、節日出行平安、待客送禮以及敬神祭佛等習俗聯系在一起。畬族烏米飯是畬族人民“三月三”節日的傳統食品,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公元669年。烏米飯由烏稔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不僅色澤誘人、風味獨特,還具有開脾健胃、驅濕的療效,是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20世紀末,寧德市的畬族烏米飯加工坊對其進行了開發,現在已成為福建九地市以及浙南等地宴請賓客的美味佳肴,并發展出了多種口味和形式,如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菠蘿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和八寶烏米飯(甜、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