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日期,時間,板塊,原因
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日期,時間,板塊,原因
地震的成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汶川地震處于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于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屬于我國的地震密集帶。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導讀地震的成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汶川地震處于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于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屬于我國的地震密集帶。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大地震,這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于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地震的成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汶川地震處于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于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屬于我國的地震密集帶。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日期,時間,板塊,原因
地震的成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這次地震屬于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余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汶川地震處于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于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屬于我國的地震密集帶。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