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例子
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例子
出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于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待,則是孝子的無奈。后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皋魚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歷來被當做孔子之語。此誤有點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將這句話的出處定為孔子。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說這話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導讀出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于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待,則是孝子的無奈。后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皋魚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歷來被當做孔子之語。此誤有點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將這句話的出處定為孔子。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說這話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孔子出行,聽見有人哭得十分悲傷。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賢人。”走近一看是皋魚。身披粗布抱著鐮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家里莫非有喪事?為什么哭得如此悲傷?”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為了求學,周游諸侯國,沒有把照顧親人放在首位,這是過失之一。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為君主效力,(沒有很好地孝敬父母,)這是過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卻疏遠了親人,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子女想好好贍養父母可父母卻不在了!過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而再也見不到的是親人。請允許我從此離別人世(去陪伴逝去的親人)吧。”說完就辭世了。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引以為戒,這件事足以使你們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辭行回家贍養雙親的門徒就有十分之三。出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于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待,則是孝子的無奈。后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皋魚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歷來被當做孔子之語。此誤有點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將這句話的出處定為孔子。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說這話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藍鼎元,字玉霖,別字任庵,號鹿洲,漳浦萇溪(今赤嶺鄉山坪村)人,生于康熙十九年八月,卒于雍正十一年六月。清代著名消豎學者,著有《平臺紀略》、《東征集》、《女學》、《鹿洲初集》等,被譽為“籌臺之宗匠”、“經世之良才”。“昔汝父臨終,謂汝必能有立,今蹉跎二十余載矣,大母年高,望之甚切,勉之!”1713年春,藍鼎元應恩科省試,母親許氏在他上路前如是叮嚀,這是他最后一次參加科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孰知臨別時的叮嚀之語竟成了鼎元與母親的永訣之日!他在《鹿洲初集》中這樣寫道:“不孝鼎元終年漂泊,情事未伸,生不能供奉養,殮不及憑棺衾,天地罪人,抱恨何極!雖曰靦然人面,曾羊烏報本之不如矣!”母子相伴誦詩書:鼎元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母親許氏賢惠且知書達理。十歲那年,家里發生了很大的變故,父親因“染寒疾”突然病逝,家里棟梁斷折,從此,“上事舅姑,下撫兒女”的家庭重擔落到年輕的寡母肩上。母親“親教督不孝兄弟講授詩書,反復開導,終日不厭。”晚上,母親邊“自課女工于旁”,邊督促鼎元誦經書,當鼎元“倦或思睡,則屢屢述先君遺事,以感動之。”母親想以此來教育鼎元、感化鼎元,希望鼎元早日“立身成名,繼述顯揚之大”。“方懵然,唯瓜果是利”的鼎元偶有頑皮不從,母親總是不忍抽鞭,而獨自一人涕泣不食。母子倆“雖隆寒盛暑,苦雨凄風,機響書聲,永夕互答,道路聞之,無不傷心流涕者。”就這樣,鼎元漸漸懂得母親的一片苦心,勵志奮發,遍讀諸子百家。在母親的用心引導之下,鼎元漸漸養成了關心時政、好“經濟文章”的興趣。他深知家中貧苦,“從族伯唐民先生讀書山中時,月攜白鹽一罐,無他蔬”,同學笑他時,他怡然作《白鹽賦》自勵,樹立起“寧可清饑,不可濁飽”奮進思想。十舉科第終無緣:康熙三十六年,十七歲的鼎元在母親的鼓勵下,第一次遠離家鄉,“觀海廈門,泛海舟溯全閩島嶼,歷浙洋舟山,乘風而南,沿南澳、海門以歸。” 此行收獲頗多。康熙四十三年,“曉經濟才”的翰林陳汝咸出知漳浦,二十四歲的鼎元被招入門下,碧纖在名師的指導下,“學所益大進”。這年秋天,鼎元“以五經冠童子試”,母親“頗有喜色”,多年的付出沒有白費,然而母親告誡鼎元“汝無萌幸心,此悔橋仿不足當毫發數也。”入冬,鼎元“受知學使者今內閣學士歸安沈公”,母親馳書誡曰“光陰如駛,學業無疆,暇則詳審世務,留心經濟,毋長傲偷安,吾之望也。”后來,鼎元十舉科第,卻一第無緣。母親雖“常憂懼不安,望鼎元成名甚切”,卻又每每寬言:“人生科名,不宜太早,再加數年之功,造物厚意也。其才深者施必暢,其積久者以必弘,顯達之驟聲問易減;增益不能,大器乃成。” 康熙五十二年暮春,三十三歲的鼎元最后一次參加恩科考試落第,福建巡撫張伯行念其學行兼優,“再三慰諭,留省讀書”。鼎元復《上張大中丞書》,信中請求張大人寬恕,極言回家盡孝,情感真誠迫切,聲淚俱下。隱居守墓念母恩:可是,令鼎元萬萬沒想到的是,還沒待他趕回家中,母親就于當年八月初六因痰氣大作而離開人間。鼎元聽到母親去世的噩耗是在八月廿六日,他還在趕回家中的路上,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未能見母親最后一面。由此,他深感愧疚,悲痛欲生,回想起當年母子促膝燈下苦讀經書,回想起每每出門時母親的一次次叮嚀,回想起每每落第時母親的一番番寬言,心中的酸楚誰人知!他決心不再參加科考,懷著悲痛的心情厚葬母親于高叟洞(俗稱姑嫂洞,今漳浦縣湖西鄉境內),在母親墳旁結茅數椽,壘起陋室——可堂,從此隱居深山為母親守墓十年許。十年間,鼎元濡毫著書,授書講學,為日后出山積蓄了力量。政績赫赫慰天靈:康熙六十年,42歲的鼎元應族兄南澳總兵藍廷珍之邀,參募戎伍。在臺一年多,他對治理臺灣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功不可沒,成就了“籌臺之宗匠”的千古殊榮。雍正元年,鼎元得到雍正皇帝的賞識,入太和殿,受命校書內廷,分修《大清一統志》。雍正五年,鼎元得到雍正皇帝“嘉納”,任普寧知縣,后兼任潮陽知縣。雍正十一年三月,雍正皇帝親自接見他,命署廣州知府。抵任剛剛一個月,鼎元卻病逝于廣州任內,享年五十四歲,世人頌其“聽訟如神,果有包孝肅遺風。”真是為官一方,造福一方。嗚呼,天道有知!被譽“霜貞衍慶”、“節孝流芳”、“清操苦節”的母親許氏如有在天之靈,亦可安息矣!出身宦官望族的許氏立志死節、含辛茹苦一輩子,完全沒有枉費。感奮勵志、刻苦立志的不孝兒子鼎元雖最終沒有金榜題名,但其亦忠亦孝的動人故事將流傳千古。
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例子
出自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用于感嘆子女希望盡孝時,父母卻已經亡故。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待,則是孝子的無奈。后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原話當是出自皋魚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歷來被當做孔子之語。此誤有點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將這句話的出處定為孔子。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說這話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