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
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
2.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是長江流域的水稻種植業。在唐代以前,這一區域的稻作農業相對原始,主要采用“水耕火耨”的方法。這種耕作方式包括燒除雜草后灌水種植水稻。3.農業的歷史發展見證了重心的南移。史記記載,江南地區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進行耕作,允許饑民流動到江淮地區尋求食物。《史記·平準書》中提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閑。” 裴駰集解引應劭曰:“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
導讀2.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是長江流域的水稻種植業。在唐代以前,這一區域的稻作農業相對原始,主要采用“水耕火耨”的方法。這種耕作方式包括燒除雜草后灌水種植水稻。3.農業的歷史發展見證了重心的南移。史記記載,江南地區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進行耕作,允許饑民流動到江淮地區尋求食物。《史記·平準書》中提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閑。” 裴駰集解引應劭曰:“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6/wz/18336327052.jpg)
1. 粟作農業的典型代表是黃河流域的旱作農業體系。這一體系在唐宋以前占據農業史上的主導地位。北方在這一時期擁有完善的農田水利建設和成熟的旱作農業技術,這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所體現。2. 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是長江流域的水稻種植業。在唐代以前,這一區域的稻作農業相對原始,主要采用“水耕火耨”的方法。這種耕作方式包括燒除雜草后灌水種植水稻。3. 農業的歷史發展見證了重心的南移。史記記載,江南地區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進行耕作,允許饑民流動到江淮地區尋求食物。《史記·平準書》中提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閑。” 裴駰集解引應劭曰:“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4. 中唐以前,全國農業重心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和天府平原。那時的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是荒蕪的沼澤地。到了南宋時期,由于政治重心的南移,黃河以北落入金人手中,江浙一帶不得不開發農田水利,建設太湖塘浦圩田系統,并引入新的農作物品種占城稻,形成了稻麥返爛絕二熟制的耕作體系。自此,全國農業重心逐漸從北方的旱作農業轉向南方的稻作農業。
粟作農業和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
2.稻作農業的典型代表是長江流域的水稻種植業。在唐代以前,這一區域的稻作農業相對原始,主要采用“水耕火耨”的方法。這種耕作方式包括燒除雜草后灌水種植水稻。3.農業的歷史發展見證了重心的南移。史記記載,江南地區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進行耕作,允許饑民流動到江淮地區尋求食物。《史記·平準書》中提到:“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閑。” 裴駰集解引應劭曰:“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