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縣的行政區劃
博白縣的行政區劃
1949年12月1日,博白縣解放,當時的行政區劃繼續使用舊制,設有四個區、36個鄉和337個村(街)。經過一系列調整,到了1953年4月,博白縣共轄234個鄉(鎮),同年5月,劃出四個鄉鎮給合浦縣,劃出兩個鄉給陸川縣,8月又劃出一個區(包含11個鄉)給浦北縣,剩余的地區即構成了今天博白縣的版圖。2003年,博白鎮與城廂鎮合并為博白鎮。2005年,撤銷綠珠鎮,其領土整建制并入博白鎮,博白鎮人民政府駐地保持不變;撤銷三育鎮,并入徑口鎮,徑口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利鎮,并入水鳴鎮,水鳴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合江鎮,并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鄉,整建制并入文地鎮,文地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10月1日,浪念尺平鎮舉行撤鄉改鎮揭牌儀式,鎮政府駐地不變。
導讀1949年12月1日,博白縣解放,當時的行政區劃繼續使用舊制,設有四個區、36個鄉和337個村(街)。經過一系列調整,到了1953年4月,博白縣共轄234個鄉(鎮),同年5月,劃出四個鄉鎮給合浦縣,劃出兩個鄉給陸川縣,8月又劃出一個區(包含11個鄉)給浦北縣,剩余的地區即構成了今天博白縣的版圖。2003年,博白鎮與城廂鎮合并為博白鎮。2005年,撤銷綠珠鎮,其領土整建制并入博白鎮,博白鎮人民政府駐地保持不變;撤銷三育鎮,并入徑口鎮,徑口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利鎮,并入水鳴鎮,水鳴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合江鎮,并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鄉,整建制并入文地鎮,文地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10月1日,浪念尺平鎮舉行撤鄉改鎮揭牌儀式,鎮政府駐地不變。
民國24年至27年(1935年至1938年),博白縣原有的六個區調整為五個區,鄉(鎮)、村的設置保持不變。1929年,又將區數恢復為六個。1930年,再次調整區劃,變為五個區,并將小鄉合并為大鄉,共計設立35個鄉,同時將小村合并為大村,設立337個村。1936年至1938年(1947年至1949年),將五個區調整為四個區,新增亭子鄉,共計36個鄉和337個村。1949年12月1日,博白縣解放,當時的行政區劃繼續使用舊制,設有四個區、36個鄉和337個村(街)。經過一系列調整,到了1953年4月,博白縣共轄234個鄉(鎮),同年5月,劃出四個鄉鎮給合浦縣,劃出兩個鄉給陸川縣,8月又劃出一個區(包含11個鄉)給浦北縣,剩余的地區即構成了今天博白縣的版圖。2003年,博白鎮與城廂鎮合并為博白鎮。2005年,撤銷綠珠鎮,其領土整建制并入博白鎮,博白鎮人民政府駐地保持不變;撤銷三育鎮,并入徑口鎮,徑口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利鎮,并入水鳴鎮,水鳴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合江鎮,并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鄉,整建制并入文地鎮,文地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10月1日,浪念尺平鎮舉行撤鄉改鎮揭牌儀式,鎮政府駐地不變。2010年,博白縣轄27個鎮和1個鄉,包括博白鎮、水鳴鎮、頓谷鎮、那林鎮、江寧鎮、三灘鎮、黃凌鎮、亞山鎮、旺茂鎮、鳳山鎮、新田鎮、寧潭鎮、文地鎮、英橋鎮、大垌鎮、那卜鎮、沙陂鎮、東平鎮、沙河鎮、菱角鎮、松旺鎮、雙旺鎮、龍潭鎮、大壩鎮、雙鳳鎮、浪平鄉、徑口鎮和永安鎮。2014年,《玉林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博白撤縣設市,博白縣政府也積極啟動撤縣設市的計劃,并已向國家民政部提交申請,審批過程正在進行中。歷史上,博白縣的人口經歷了顯著的增長。唐天寶四年(745年),白州有2574戶,9498人。到了北宋元豐年間,人口增加到4589戶,18000人。明代的人口數據未見記載,而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統計顯示人口增多了4869人,雍正九年(1731年)增加了357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增加了1543人。到了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博白縣有17976戶,141483人。民國16年(1927年),博白縣有21712戶,226563人。1933年,增至82717戶,413975人。1938年,達到105156戶,439333人。解放初期,有一批來自外省的南下干部到博白參與政權和建設工作,并在當地安家。1960年代,一批印度尼西亞歸國華僑在縣內的農場和工廠工作。此外,還有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到博白工作,以及外籍人士與博白人結婚后在當地落戶。1953年,總人口為477690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總人口為975746人,29年間增加了498056人,增長率為104.2%。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1201683人,8年間增加了225937人,增長率為23.16%。平均每年增加28242人,年均增長率為2.64%。據1989年縣統計局數據,博白縣總人口為1177829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07.3人。人口密度最高的為柯木鄉,每平方公里647人;最低的那林鎮,每平方公里175.5人,僅為縣平均密度的58.1%。在方言方面,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博白縣志》記載,博白縣的方言有三種:地老話、新民話和漳州話。北京大學王力教授認為地老話是唐宋時期逐漸形成的,新民話可能是明代中期從江浙遷移而來,而漳州話則來自福建。目前,博白縣的主要方言是地老話和新民話(客家語),分布在不同地區。地老話主要分布在博白鎮(包括綠珠、城廂、柯木)、浪平鎮、徑口鎮、水鳴鎮、那林鎮、永安鎮、雙鳳鎮、江寧鎮、三灘鎮、亞山鎮、頓谷鎮、旺茂鎮、東平鎮、沙河鎮等地,人口約70萬;新民話主要分布在博白鎮、徑口鎮、三灘鎮、那卜鎮、大垌鎮、英橋鎮、寧潭鎮、鳳山鎮、東平鎮、雙旺鎮、松旺鎮、龍潭鎮、江寧鎮、沙河鎮、菱角鎮、頓谷鎮、沙陂鎮等地,人口約120萬。
博白縣的行政區劃
1949年12月1日,博白縣解放,當時的行政區劃繼續使用舊制,設有四個區、36個鄉和337個村(街)。經過一系列調整,到了1953年4月,博白縣共轄234個鄉(鎮),同年5月,劃出四個鄉鎮給合浦縣,劃出兩個鄉給陸川縣,8月又劃出一個區(包含11個鄉)給浦北縣,剩余的地區即構成了今天博白縣的版圖。2003年,博白鎮與城廂鎮合并為博白鎮。2005年,撤銷綠珠鎮,其領土整建制并入博白鎮,博白鎮人民政府駐地保持不變;撤銷三育鎮,并入徑口鎮,徑口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利鎮,并入水鳴鎮,水鳴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合江鎮,并入東平鎮,東平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鄉,整建制并入文地鎮,文地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10月1日,浪念尺平鎮舉行撤鄉改鎮揭牌儀式,鎮政府駐地不變。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