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兵符的尺寸
出土兵符的尺寸
最早出土的杜虎符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狀,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現存的這件杜虎符僅發現了左半邊。虎身上有工藝精湛的錯金銘文9行共40個字,字體為圓轉秀麗的懸針小篆。據考證,杜虎符應為秦朝或戰國時期秦國的物品,證明了當時秦國軍權的高度集中和軍隊管理的嚴謹規范。現代漢語中的“符合”一詞就來源于古代的兵符制度。
導讀最早出土的杜虎符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狀,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現存的這件杜虎符僅發現了左半邊。虎身上有工藝精湛的錯金銘文9行共40個字,字體為圓轉秀麗的懸針小篆。據考證,杜虎符應為秦朝或戰國時期秦國的物品,證明了當時秦國軍權的高度集中和軍隊管理的嚴謹規范。現代漢語中的“符合”一詞就來源于古代的兵符制度。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5/wz/18341222252.jpg)
這個兵符的尺寸是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最早出土的杜虎符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狀,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現存的這件杜虎符僅發現了左半邊。虎身上有工藝精湛的錯金銘文9行共40個字,字體為圓轉秀麗的懸針小篆。據考證,杜虎符應為秦朝或戰國時期秦國的物品,證明了當時秦國軍權的高度集中和軍隊管理的嚴謹規范。現代漢語中的“符合”一詞就來源于古代的兵符制度。
出土兵符的尺寸
最早出土的杜虎符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呈站立狀,虎身有錯金銘文9行40字,絕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現存的這件杜虎符僅發現了左半邊。虎身上有工藝精湛的錯金銘文9行共40個字,字體為圓轉秀麗的懸針小篆。據考證,杜虎符應為秦朝或戰國時期秦國的物品,證明了當時秦國軍權的高度集中和軍隊管理的嚴謹規范。現代漢語中的“符合”一詞就來源于古代的兵符制度。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