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采取哪些措施可避免設置伸縮縫
工程中采取哪些措施可避免設置伸縮縫
首先,設后澆帶是一種常見方法,施工時每隔30至40米間距留出800至1000毫米寬的施工后澆帶,待混凝土收縮大部分完成后,再澆筑縫內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應設置在受力較小的部位,形狀可曲折。其次,針對溫度變化較大的部位,如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可以提高配筋率,以減小溫度和收縮裂縫的寬度,使裂縫分布更均勻。此外,在頂層采取隔熱措施,如設置外保溫層,能有效減小溫度應力。對于高層建筑,可在頂部設置雙墻或雙柱,做局部伸縮縫,將頂部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同時,采用收縮性小的水泥、減小水泥用量,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同樣可以增強結構的穩定性,減少伸縮縫的設置需求。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導讀首先,設后澆帶是一種常見方法,施工時每隔30至40米間距留出800至1000毫米寬的施工后澆帶,待混凝土收縮大部分完成后,再澆筑縫內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應設置在受力較小的部位,形狀可曲折。其次,針對溫度變化較大的部位,如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可以提高配筋率,以減小溫度和收縮裂縫的寬度,使裂縫分布更均勻。此外,在頂層采取隔熱措施,如設置外保溫層,能有效減小溫度應力。對于高層建筑,可在頂部設置雙墻或雙柱,做局部伸縮縫,將頂部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同時,采用收縮性小的水泥、減小水泥用量,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同樣可以增強結構的穩定性,減少伸縮縫的設置需求。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6/wz/18339848752.jpg)
在工程實踐中,為避免設置伸縮縫,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設后澆帶是一種常見方法,施工時每隔30至40米間距留出800至1000毫米寬的施工后澆帶,待混凝土收縮大部分完成后,再澆筑縫內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應設置在受力較小的部位,形狀可曲折。其次,針對溫度變化較大的部位,如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可以提高配筋率,以減小溫度和收縮裂縫的寬度,使裂縫分布更均勻。此外,在頂層采取隔熱措施,如設置外保溫層,能有效減小溫度應力。對于高層建筑,可在頂部設置雙墻或雙柱,做局部伸縮縫,將頂部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同時,采用收縮性小的水泥、減小水泥用量,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同樣可以增強結構的穩定性,減少伸縮縫的設置需求。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工程中采取哪些措施可避免設置伸縮縫
首先,設后澆帶是一種常見方法,施工時每隔30至40米間距留出800至1000毫米寬的施工后澆帶,待混凝土收縮大部分完成后,再澆筑縫內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應設置在受力較小的部位,形狀可曲折。其次,針對溫度變化較大的部位,如頂層、底層、山墻和縱墻端開間,可以提高配筋率,以減小溫度和收縮裂縫的寬度,使裂縫分布更均勻。此外,在頂層采取隔熱措施,如設置外保溫層,能有效減小溫度應力。對于高層建筑,可在頂部設置雙墻或雙柱,做局部伸縮縫,將頂部結構劃分為長度較短的區段。同時,采用收縮性小的水泥、減小水泥用量,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適宜的外加劑,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提高每層樓板的構造配率或采用部分預應力,同樣可以增強結構的穩定性,減少伸縮縫的設置需求。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