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吠陀時期是怎樣發展的?
古印度吠陀時期是怎樣發展的?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印度的犍陀羅和旁遮普地區,活動范圍并未超出哈拉巴文明的界限。他們與當地居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盡管雅利安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土著居民截然不同,導致沖突頻發,但由于他們擅長使用戰馬和戰車,社會組織具有較強凝聚力,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導讀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印度的犍陀羅和旁遮普地區,活動范圍并未超出哈拉巴文明的界限。他們與當地居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盡管雅利安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土著居民截然不同,導致沖突頻發,但由于他們擅長使用戰馬和戰車,社會組織具有較強凝聚力,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5/wz/18346793752.jpg)
大約在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雅利安人開始遷入印度河流域并逐漸定居。他們不是一次性到來,而是分批遷移,首先在印度河流域扎根,隨后擴展至恒河流域。吠陀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是古印度文明發展中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見證了古印度文明的崛起和重要變革。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印度的犍陀羅和旁遮普地區,活動范圍并未超出哈拉巴文明的界限。他們與當地居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盡管雅利安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土著居民截然不同,導致沖突頻發,但由于他們擅長使用戰馬和戰車,社會組織具有較強凝聚力,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后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活動范圍開始向東方擴張,他們沿喜馬拉雅山脈至尼泊爾南部,再向東至恒河流域。與早期吠陀時代不同,雅利安人向東擴張主要是通過和平方式。據《百道梵書》記載,雅利安人毗德伽·摩陀婆在圣火阿耆尼含于口中時,圣仙喬達摩·羅喉伽那要求他吟唱《梨俱吠陀》。毗德伽·摩陀婆開口后,阿耆尼火神滑落而出,滾向東方,直至婆達尼羅河。喬達摩·羅喉伽那和阿耆尼火神隨之抵達,得知經雅利安祭司凈化后的婆達尼羅河東岸適于居住,而火神則提醒他們應繼續向更遠的東方進發。阿耆尼不僅是雅利安人的火神,也是其宗教文化的象征,這一神話傳說反映出雅利安人東擴過程并未涉及武力征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時,還處于部落社會末期,以畜牧業為主。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后,他們開始放棄游牧傳統,學習農業生產,利用河水灌溉土地,逐漸定居下來。他們的農作物和家畜與哈拉巴文明時期相似,但馬匹較為多見。他們還學會了植棉織布,手工業開始獨立發展,制陶業也有所進步。吠陀時代,銅器和青銅器逐漸被廣泛使用,商品交換以物易物,牛成為常見的等價物。盡管沒有城市,只有村落,但運輸依賴牛車和馬車。在《梨俱吠陀》等吠陀文獻中,可以了解到雅利安人的日常生活,如音樂、飲酒、擲骰子和戰車比賽等娛樂活動,以及他們對首飾等裝飾品的喜愛,這些都表明他們與當地文化的融合,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雅利安人的社會組織形式仍然是部落氏族家庭結構,實行一夫一妻制,男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女性并未受到歧視。隨著時間推移,耕作和畜牧逐漸私有化,土地雖屬氏族公社,但各戶占有使用,并定期重新分配。奴隸可賜予或贈送,但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較少。到了公元前12至前11世紀,雅利安人開始向恒河流域推進,當時恒河中下游地區多為森林覆蓋,沼澤密布,不易通行,他們只能緩慢沿喜馬拉雅山腳向恒河中下游移動。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原居民,包括達羅毗荼人和孟達人,有的被征服,有的逃至森林地區。雅利安人吸收了恒河流域的地方文化,特別是學會了種植水稻和吸納了一些當地宗教因素。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的生產力有了新的提升,使用鐵器成為代表。鐵器的廣泛使用,尤其是鐵犁的出現,使得土地可以深耕,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質量。《百道梵書》中提及的與犁田有關的儀式,反映了使用6頭、8頭、12頭甚至24頭牛犁地的情況,因此牛變得極為珍貴,母牛也逐步被神化。在恒河流域,雅利安人還發展了商業,地方貿易主要商品包括鹽和金屬,并形成了一定的商業路線。與西亞的對外貿易,主要通過陸上通道,重要樞紐是叉始羅,還有海路貿易。除了實物交換,貴金屬(金塊)也開始作為交易媒介。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出現了少量城鎮,這些城鎮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業中心,盡管規模很小,無法與摩亨佐·達羅、哈拉巴相比。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并沒有詳細記錄下這段血與火的歷史,但他們留下的《吠陀》為后人了解古印度文明的進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斗屯印钒ā独婢惴屯印?、《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四部本集,以及闡釋它們的《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編纂時間跨度約為公元前1200年至前600年。《吠陀》不僅是古代印度最早的文獻資料,也是宗教經典、史料總匯和文學大系,成為雅利安人所創文明的代名詞,被尊稱為“圣書”?!胺屯印币辉~源自梵語,原意為知識。吠陀經是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亞次大陸遷徙的過程中創作的,最初以口頭形式流傳,故也有人稱之為“斯羅蒂”,即所聞之意。后來,一些雅利安學者對這些口傳內容進行了搜集、整理和再創作,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獻體系?!斗屯印返脑瓌撜呤茄爬膊柯渲兄鞒旨漓氲娜耍麄冊谌胫鞔未箨懼熬蛣撟鞑⒋鱾飨铝吮姸嗟募涝~和對神明的頌歌,他們無疑是《吠陀》最早的創作者。后來,許多祭司和賢者參與了對口頭流傳詩歌的整理,盡管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他們的名字,但這些人也無疑是《吠陀》的作者之一。然而,虔誠的婆羅門并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神圣的《吠陀》是由神創造的,稱之為天啟文獻,是由天神傳授給祭司和圣賢的,因此《吠陀》與稍晚出現的、由圣賢所作的圣傳文獻是有區別的。在四部本集中,《梨俱吠陀》最為古老,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編纂成書的時期要稍晚一些。在歷史的傳承中,《梨俱吠陀》共有5支流派,但真正流傳下來的只有沙卡羅一派并據此成書。《梨俱吠陀》絕大部分內容是贊頌吠陀諸神的頌詩,因此又得名《贊誦明論本集》。全書共10卷,贊詩1028首,其中核心部分是第2卷到第7卷,它們是分別傳給各家流派的,也稱《家傳書》。第10卷是后來的婆羅門祭司加上去的,時間上明顯晚于其他內容?!兑岱屯印酚址Q《祭祀明論本集》,是婆羅門祭祀時吟誦的詩詞以及怎樣祭祀的散文詩。全書共有詩2000首。相傳《耶柔吠陀》的傳承也有86派或110派,但現在只存兩大派,即《黑耶柔》與《白耶柔》。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黑耶柔》中本頌詩與釋詩相混合,而《白耶柔》卻將二者區分得很清楚。所謂本頌詩,指的就是來自《梨俱吠陀》的對神明的頌歌,即重復《梨俱吠陀》的內容,這在《耶柔吠陀》中占了大量的比重。其他部分是祭詞,這是《梨俱吠陀》中所沒有的,祭詞一詞梵語為“耶柔”,《耶柔吠陀》由此而得名?!渡衬Ψ屯印酚址Q《歌詠明論本集》,是婆羅門進行祭祀活動時為《梨俱吠陀》中的頌詩譜上曲調以便歌唱的匯集,因此實際是學習歌唱,為實踐所用的本集。全書的1549首歌中,大部分來自《梨俱吠陀》,其中只有75首例外。這三部《吠陀》合稱“三明”,其神圣性很早就被確立?!栋㈥Y婆吠陀》的形成稍晚于《梨俱吠陀》,其中有部分內容也許與《梨俱吠陀》同時代。但其神圣性的確立,卻明顯晚于“三明”,這也許是因為其內容所致。與另外三部《吠陀》不同,《阿闥婆吠陀》對神明的贊歌所占比重很小,在現存的20卷,731首詩歌中,大部分是對怨敵、邪惡的咒語和消災的巫術,因此又名《禳災明論本集》,它們主要源于民間,集中反映出當時人們活躍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作為印度最早的宗教圣典,《吠陀》保留了許多印度宗教的原初形態,例如多神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由于它使用詩化的語言,使人過目難忘,易于詠頌,而且還給后人留下了理解和詮釋的充分空間。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世事變化無常,但《吠陀》的神圣地位始終未變,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文獻體系。
古印度吠陀時期是怎樣發展的?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主要分布在北印度的犍陀羅和旁遮普地區,活動范圍并未超出哈拉巴文明的界限。他們與當地居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盡管雅利安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土著居民截然不同,導致沖突頻發,但由于他們擅長使用戰馬和戰車,社會組織具有較強凝聚力,最終取得了勝利,成為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