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全文賞析
《水調歌頭》全文賞析
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時所作。當時他在密州任職,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全詞以中秋明月為背景,通過對月亮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首先,蘇軾提出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隨后,他拿起酒杯向天空詢問。他不知道天上的宮殿是何年建立的,也不知道今夜是何年。他渴望乘著風回到天上,但又擔心那里的瓊樓玉宇過于寒冷。他在月光下起舞,玩賞著自己的影子,覺得這比在月宮更好。
導讀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時所作。當時他在密州任職,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全詞以中秋明月為背景,通過對月亮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首先,蘇軾提出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隨后,他拿起酒杯向天空詢問。他不知道天上的宮殿是何年建立的,也不知道今夜是何年。他渴望乘著風回到天上,但又擔心那里的瓊樓玉宇過于寒冷。他在月光下起舞,玩賞著自己的影子,覺得這比在月宮更好。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125/wz/18343118952.jpg)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時所作。當時他在密州任職,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全詞以中秋明月為背景,通過對月亮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首先,蘇軾提出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隨后,他拿起酒杯向天空詢問。他不知道天上的宮殿是何年建立的,也不知道今夜是何年。他渴望乘著風回到天上,但又擔心那里的瓊樓玉宇過于寒冷。他在月光下起舞,玩賞著自己的影子,覺得這比在月宮更好。接著,蘇軾描述了月光的變化,它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照在窗戶上,照著他無法入睡的身影。他不應該對月亮有什么怨恨,但它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他意識到,就像人有悲歡離合一樣,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是自古以來無法改變的事實。他希望能與親人長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總的來說,這首詞通過描繪中秋月夜的景象,表達了蘇軾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他通過對月亮的贊美,抒發了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和對永恒情感的渴望。
《水調歌頭》全文賞析
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時所作。當時他在密州任職,思念遠方的弟弟蘇轍。全詞以中秋明月為背景,通過對月亮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首先,蘇軾提出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隨后,他拿起酒杯向天空詢問。他不知道天上的宮殿是何年建立的,也不知道今夜是何年。他渴望乘著風回到天上,但又擔心那里的瓊樓玉宇過于寒冷。他在月光下起舞,玩賞著自己的影子,覺得這比在月宮更好。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