攖寧 心齋 坐忘 哪個境界最高
攖寧 心齋 坐忘 哪個境界最高
坐忘,源于顏回的描述,原文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表明坐忘已超越欲界定,進入未到地定。但這種境界,如佛在《楞嚴(yán)經(jīng)》中所批評的“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與解脫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也未超出欲界。心齋,其原文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主要是教導(dǎo)修身養(yǎng)性,注重內(nèi)心細微觀察,只是動中定力的功夫。若未離欲,只能算欲界中的圣人層次。至于攖寧,描述了女偊聽聞學(xué)道與證道的過程。文中提到“入不生不死”,有兩種解釋:一是真正斷除我執(zhí),進入無余涅盤;二是空掉我所的攀緣,使心悠閑,不執(zhí)世間一切,進入一種意識空靈忘我之境。但這種境界只是意識境界,非真解脫。
導(dǎo)讀坐忘,源于顏回的描述,原文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表明坐忘已超越欲界定,進入未到地定。但這種境界,如佛在《楞嚴(yán)經(jīng)》中所批評的“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與解脫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也未超出欲界。心齋,其原文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主要是教導(dǎo)修身養(yǎng)性,注重內(nèi)心細微觀察,只是動中定力的功夫。若未離欲,只能算欲界中的圣人層次。至于攖寧,描述了女偊聽聞學(xué)道與證道的過程。文中提到“入不生不死”,有兩種解釋:一是真正斷除我執(zhí),進入無余涅盤;二是空掉我所的攀緣,使心悠閑,不執(zhí)世間一切,進入一種意識空靈忘我之境。但這種境界只是意識境界,非真解脫。
這三個境界,是古人描述的修行層次,但是否為莊子本人親證,則難以得知。心齋與坐忘仍是世間境界,未能解脫生死束縛,甚至可能尚未超出欲界層次。而攖寧是否達到無余涅盤,尚待驗證。坐忘,源于顏回的描述,原文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表明坐忘已超越欲界定,進入未到地定。但這種境界,如佛在《楞嚴(yán)經(jīng)》中所批評的“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與解脫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也未超出欲界。心齋,其原文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主要是教導(dǎo)修身養(yǎng)性,注重內(nèi)心細微觀察,只是動中定力的功夫。若未離欲,只能算欲界中的圣人層次。至于攖寧,描述了女偊聽聞學(xué)道與證道的過程。文中提到“入不生不死”,有兩種解釋:一是真正斷除我執(zhí),進入無余涅盤;二是空掉我所的攀緣,使心悠閑,不執(zhí)世間一切,進入一種意識空靈忘我之境。但這種境界只是意識境界,非真解脫。從女偊的描述來看,后者可能性更大,因為文中未提及斷除自我執(zhí)著,未否定自我虛假,特別是意識覺知心的虛妄。因此,這三種境界都屬意識境界。坐忘已超越欲界定,而攖寧僅是輕安之境,心齋則是世間圣人的操守。因此,按意識境界排序,坐忘 > 攖寧 略大于 心齋。
攖寧 心齋 坐忘 哪個境界最高
坐忘,源于顏回的描述,原文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這表明坐忘已超越欲界定,進入未到地定。但這種境界,如佛在《楞嚴(yán)經(jīng)》中所批評的“內(nèi)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與解脫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也未超出欲界。心齋,其原文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這主要是教導(dǎo)修身養(yǎng)性,注重內(nèi)心細微觀察,只是動中定力的功夫。若未離欲,只能算欲界中的圣人層次。至于攖寧,描述了女偊聽聞學(xué)道與證道的過程。文中提到“入不生不死”,有兩種解釋:一是真正斷除我執(zhí),進入無余涅盤;二是空掉我所的攀緣,使心悠閑,不執(zhí)世間一切,進入一種意識空靈忘我之境。但這種境界只是意識境界,非真解脫。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