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51dongshi.com/20250106/wz/18467622352.jpg)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的傳統面食,歷史悠久。當地人將這種面食稱為“栳栳”,據說是因為它的形狀像笆斗。這種美食在山西北部高寒地區深受歡迎,不僅在民間家庭中常見,也在一些飯店酒樓中享有盛名。有關它的名稱來歷,有一個流傳廣泛的故事。據說,唐國公李淵被貶為太原留守時,曾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以這種莜面食品款待他,并告知這種食品的名字為“栲栳栳”。后來,這種食品的制作方法流傳開來,成為晉、陜、蒙、冀、魯等地人們喜愛的美食。關于“栲栳栳”的名稱,還有一種說法稱它是從“犒勞”一詞演變而來。據傳,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用這種面食犒勞三軍,最終建立了大唐王朝。盡管這只是傳說,但在山西民間,這種面食確實常用于犒勞親朋貴賓。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認為吃莜面栲栳栳象征著“牢靠”和“和睦”。例如,在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時,人們常常以此為食。山區的人們認為,莜面栲栳栳寓意著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食用則寓意全家和睦、人運亨通。大同地區流傳著一句諺語:“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蕎麥面餓斷腰?!边@句話表達了當地人對莜面的熱愛。由于自然條件艱苦,山區居民練就了制作雜糧的技藝。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新女婿春節登門時,都要吃上十種花樣的莜面飯。莜面栲栳栳就是其中的一種,因其形狀似“蜂窩”,當地人也稱其為“莜面窩窩”。制作這種美食的關鍵在于沸水和面、快速搭卷和掌握火候。山西北部高寒地區盛產莜麥,這種作物也被稱為燕麥或玉麥。從“雁北三件寶,莜麥、山藥、大皮襖”的民謠中,我們可以看出莜麥在當地的重要性。這種面食不僅是一種美味,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們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