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淪陷期間,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華支)在艱苦的環境中逐步壯大。華支的成立歸功于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勞聯會)的組織。羅理實負責訓練,王漢杰(蚶江水頭人)擔任副主任,他們共同在中呂宋、南呂宋地區舉辦了為期三十納橘天的軍政訓練課程。王漢杰與同事們講解了組織建設、統一戰線、政治工作和游擊戰斗等關鍵課題,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戰士。在一次緊急撤退行動中,王漢杰的果斷指揮成功避免了大量傷亡。1942年5月19日,王漢杰正式成為華支的隊長。在他的領導下,隊伍從最初的52人增長到擁有6個大隊,近700名成員。期間,蔡奕慈(彭田人)和蔡漢源(容卿人)等有領導力的人物加入了隊伍。華支堅持斗爭,歷時三年,轉戰菲律賓14個省份,參與了260多次戰斗,消滅了2000多名敵人。諾若春旅捷少校對華支給予了高度評價,盡管他們是外國公民,但始終與菲律賓軍隊并肩作戰,直至勝利。南呂宋大隊副指導員蔡奕慈在1945年1月26日的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2歲。在那次戰斗中,蔡奕慈親自指揮盟軍進攻日軍陣地。盡管面臨敵軍的頑強抵抗,他依然英勇犧牲,激勵了戰士們誓死抗敵。最終,在當天下午6時,敵軍被徹底消滅,華支與盟軍共同收復了仙沓古律示市。華支的戰士們展現出了崇高的犧牲精神和不屈的戰斗意志,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他們的犧牲和戰斗精神將永載史冊,激勵著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