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創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當時,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于平息。前一年冬天,唐軍在洛陽附近取得大勝,收復了洛陽等地。廣德元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標志著這場長達八年的戰亂正式結束。在戰亂中漂泊受難、飽經滄桑的杜甫,此時正流離于梓州(今四川三臺)。當他聽到這一喜訊時,不禁喜極而泣,心中激蕩不已。他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杜甫在詩中表達了他希望立即回到家鄉的急切心情。他寫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四句詩,描繪了杜甫想象中的返鄉之旅,他恨不得立刻就踏上歸鄉之路。從劍外到洛陽,路途遙遠,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處相距也不近。然而,在杜甫歸心似箭的心情下,這些距離仿佛變得微不足道。他立刻乘船從巴峽出發,順流而下穿過巫峽,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陽,然后轉而向洛陽奔去。這不僅是地理上的旅程,更是心靈上的回歸。杜甫的這幾句詩,巧妙地運用了四個地名的工整對仗。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成對,又前后呼應,形成工整的地名對。同時,“即從”、“便下”將兩句緊密相連,一氣呵成,宛如一首活潑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二字的動態感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整首詩仿佛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巴峽,指四川東北部的嘉陵江上游峽谷;巫峽,則位于今四川巫山縣東,是長江三峽之一。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的祖籍在此。從襄陽到洛陽,要改走陸路,所以用“向”字。洛陽,今屬河南,杜甫籍貫河南鞏縣,三歲時移居洛陽,故常以洛陽為故鄉。他詩中提及的“東京”,即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