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開元寺戒壇的簡介?
福建泉州開元寺戒壇的簡介?
宋朝時期,開元寺達到鼎盛,擁有120個支院。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泉州開元寺120個支院被統稱為“大開元萬壽禪院”,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開元寺歷經滄桑,多次遭受破壞,但得以保存。開元寺現任方丈為妙蓮法師,監院為道元法師。開元寺建筑宏偉,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壇、藏經閣等,寺中文物眾多。1982年3月,國務院公布開元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為黃守恭的桑園。傳說中,黃守恭夢到僧人乞地建寺,醒后發現桑樹盡開白蓮花,于是舍園為寺。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稱興教寺、龍興寺,最終定名為開元寺。
導讀宋朝時期,開元寺達到鼎盛,擁有120個支院。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泉州開元寺120個支院被統稱為“大開元萬壽禪院”,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開元寺歷經滄桑,多次遭受破壞,但得以保存。開元寺現任方丈為妙蓮法師,監院為道元法師。開元寺建筑宏偉,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壇、藏經閣等,寺中文物眾多。1982年3月,國務院公布開元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為黃守恭的桑園。傳說中,黃守恭夢到僧人乞地建寺,醒后發現桑樹盡開白蓮花,于是舍園為寺。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稱興教寺、龍興寺,最終定名為開元寺。
開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創立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傳說,該寺原址是唐朝大財主黃守恭的桑園,后因“桑開白蓮”的神話而建寺。初名蓮花道場,后經歷多次更名,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定名為開元寺。宋朝時期,開元寺達到鼎盛,擁有120個支院。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泉州開元寺120個支院被統稱為“大開元萬壽禪院”,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開元寺歷經滄桑,多次遭受破壞,但得以保存。開元寺現任方丈為妙蓮法師,監院為道元法師。開元寺建筑宏偉,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壇、藏經閣等,寺中文物眾多。1982年3月,國務院公布開元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為黃守恭的桑園。傳說中,黃守恭夢到僧人乞地建寺,醒后發現桑樹盡開白蓮花,于是舍園為寺。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稱興教寺、龍興寺,最終定名為開元寺。唐朝時期,印度、西域的僧人多次居住于開元寺,使其名揚四海。五代時,王延鈞重建開元寺,并在寺中創建千佛院、地藏院等。兩宋時期,開元寺規模宏大,擁有120個支院。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120個支院被統稱為“大開元萬壽禪院”,達到全盛時期。明清時期,開元寺歷經滄桑,多次遭受破壞。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選派僧人正映住持泉州開元寺,修復寺舍,重建甘露戒壇。然而,到了明末,泉州開元寺規模已不及唐、五代時期的十分之一。清朝康熙初年,僧人維深在開元寺東側創建準提禪林,宏傳天臺宗。乾隆十年(1745年)、嘉慶十年(1805年),泉州開元寺得到兩次重修。現存的開元寺規模約為原規模的十分之一至二,面積尚有百余畝。開元寺的建筑群自南至北依次為照墻“紫云屏”、山門即天王殿、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等。寺兩廂有長廊,東側有檀樾祠、準提寺,西側有功德堂、尊勝院。西長廊外側有唐植古桑樹一株,兩廊外草坪上有東西雙塔凌空對峙。
福建泉州開元寺戒壇的簡介?
宋朝時期,開元寺達到鼎盛,擁有120個支院。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泉州開元寺120個支院被統稱為“大開元萬壽禪院”,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開元寺歷經滄桑,多次遭受破壞,但得以保存。開元寺現任方丈為妙蓮法師,監院為道元法師。開元寺建筑宏偉,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戒壇、藏經閣等,寺中文物眾多。1982年3月,國務院公布開元寺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為黃守恭的桑園。傳說中,黃守恭夢到僧人乞地建寺,醒后發現桑樹盡開白蓮花,于是舍園為寺。寺初名蓮花寺,后改稱興教寺、龍興寺,最終定名為開元寺。
為你推薦